第392章 青岛要塞攻战(六)-《大清拆迁工》


    第(2/3)页

    参谋官摇摇头,说道:“报告总督大人,对此我十分抱歉!所有外界的电话线,包括海底电缆,全部被掐断无线电被不明信号强烈干扰。无法任何发出消息。”

    接着又说道:“我想我们这里也很快会失去跟外界联络,因为天亮后,渗透进来的中**队如果发现我们恢复内部通讯的话,一定还会重新截断我们通讯的”。

    托尔拍尔大校惊讶的问道:“他们还会回来?帕克参谋呢?。

    参谋官十分沮丧的说道:“我们的人在外面发现几个逃回来的士兵。他们神情呆滞,浑身血迹斑斑,显然是经历了非常残酷的战事!”

    托尔拍尔大校挥手阻止道:“不要说了,我相信帕克参谋会回来的”。

    参谋官只能摇头叹气。

    接着又道:“总督大人,我建议我们还是尽快回到俾斯麦要塞地下指挥室吧!如今中**队显然知道了我们在中央堡垒,他们的海军已经动手了,相信很快就会对这里实施饱和攻击了。”

    托尔拍尔大校想到“亚绯忧垒个青岛要宝防御体系群龙无首。叫天天不应的情形后煦“品还心有余悸,于是点头道:“好吧!”

    加、俾斯麦山位于今青岛市南区中部偏北处,在贮水山与太平山之间。其特征为在该山峰的西南面另有一个小土坡,山峰海拔飞5米,占地面积为列亩,山体遍布松、技等植被。

    该山在历史上曾用过许多名称。德占时期叫俾斯麦山,因纪念德国的宰相冯?俾斯麦而命名,日占时期改称万年山,民国时期又叫做京山。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改名为青岛山。

    青岛工为一自然隆起的天然山峰。其南侧又有一处低矮的土包,系后人填土堆积而成。该山的西南侧紧靠现在止。下的海洋大学(原德军的俾斯麦兵营),中间与红岛路相隔(当时仅是一条马车道)。山的南侧有另一座小山叫八关山(或称八都山,海拔咕6米。),在东南方向有太平山,青岛山的北侧则与贮水山相望,西北侧还可看到伏龙山。青岛山地势险要,据守岛城的中路要冲可在太平山、贮水山的拱卫下防守整个市南区,这对于保卫德占时期青岛市的德人区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德军在跳年开始修建俾斯麦山炮台,整个俾斯麦山炮台的防御,指挥体系是最早完工的。德军在该山上建有十分重要的炮兵指挥所、炮兵阵地、海陆观测哨所等军事部门。并建成面积十分巨大的地下指挥所。掩蔽部可分东西两大部分,分属陆海炮兵观察、通讯、指挥部。

    这里原本就是德军的总指挥部。但是托尔拍尔大校希望能够靠前一些。方便指挥前沿阵地,看清中**队可能的进攻方向和意图,才选择在中央步兵堡垒当指挥部,结果那里差点成为了他的坟墓。

    在这里,德军的炮阵地则分为俾斯麦山南(西)永备炮台、山北永备炮台、山顶及南坡临时炮台等,在上山的道路两侧及一些重要地段上。又建成一些重机枪阵地,防御工卓等。同时,德军还在山顶上安装有巨型强光探照灯,供德军在夜冉照射前沿阵地的敌情,该探照灯先,束极强,可达数公里远。另外,德军还在山上没有系留高空侦察气球。随时准备升空侦察敌方动静。

    其中俾斯麦山北炮台(德军称第十二炮台)配备有2门引0毫米加农炮;俾斯麦山南(西)炮台(德军称俾斯麦山炮台)配备有4门劲毫米榴弹炮。另外。德军还在山顶上临时配备有2门毖毫米加农炮,在南坡山脚下部署3门老式田毫米轮式榴弹炮。

    俾部麦炮台的火炮配置,主要有两种口径的大炮,一种是口径为引0毫米加农炮;一种是德国叨年建造的口径为幼毫米的克虏伯式榴弹炮,跟帝秦第二炮兵使用的劲毫米重榴弹炮威力相当,唯有机动性太差。

    其中口门榴弹炮中的两门为固定式阵地炮座;两门为固定式地穴炮座。前两门火炮位于俾斯麦山腰的西北侧,安装在钢筋混凝土的防盾中,防盾呈五边形,壁厚米,高2米并与山坡齐平,防盾出口个于西南侧。该炮台建造的极为隐蔽,远处不易被发现。防盾内的榴弹炮面向东北,最大水平射界不超过必度。仰角不超过的度;后两门地穴式火炮则位于前两门火炮西北侧的山沟中,挖地成穴后再将大炮安装于地穴之中,可以劲度环射。但仍以东北方向射击为主。

    前两门榴弹炮因有防盾环围三面,其抗打击力极强,两门大炮之间的掩蔽部内有五个串联大房间,两端最外的房间为榴弹炮的弹药库,中间三个房间则为炮兵居室,房间高度为3米,每间面积约力平方米,整斤。

    堡垒约四平方米。单门四窗,门窗为西南向。掩蔽部墙壁厚度为米。石块砌质,地面为小型鹅卵石压平。整个掩蔽部及炮位坐落在山峰的北侧半山腰处,呈南北偏西走向。长刃米,宽眯,够米厚的圆缘顶盖是用钢筋加混凝土浇注而成,在顶盖上又堆上沙包,以增强抵御敌方大口径炮弹及实芯穿甲弹的破坏能力。

    而山腰注地下面的另外两门的穴式榴弹炮因没有掩蔽部的保护,只能用厚力毫米的钢板制成半球状,加盖在炮位上,并在炮的四周筑起一道高2米左右的环状水泥掩体,以防敌榴弹碎片。该炮可以进行劝度环射。显然这是兼顾对海射击的布置格局。由于该两门炮位的四周即没有掩蔽工事,也没有存放弹药的库房;只能在该炮座的两侧设临时弹库。存放有限的炮弹。故在战时,该炮的生存能力远逊于前两门火炮。

    德制克虏伯式劲毫米口径榴弹炮。炮管长度为口倍口径,为炮管后退式火炮。炮身底盘下置弧型的方向旋转小铁轨,因受小铁轨弧度的限制,火炮的最大水平射界不超过幼度,高低射界大约化度。该炮可发射重达掬公斤的榴弹。由于弹丸巨大,人力无法搬拿。均靠位于火炮右侧的小型吊拉架起吊装填,故射速极低。

    以联叶击时采用、二、二号装火炮的不同仰角讲行凡,“离的射击。由于当时受科技水平的限制,仅能发射榴霰弹及实芯穿甲弹。(注:榴霰弹即钦丸开花榴弹,爆炸后靠弹丸内的大量错丸杀伤人员。实芯穿甲弹即不装炸药的实芯钢体弹,靠弹丸的动能摧毁坚固标。)再加上炮弹的弹丸外皮较厚且炸药的装填系数也不大,所以弹丸摧毁目标的能力有限。劲毫米榴弹炮的最大射击距离为咱口米。上述四门功毫米榴弹炮的位置因相对于俾斯麦山北炮台。所以习惯地称之为俾斯麦山南炮台,实际上该炮台在俾斯麦山的西北侧。

    另外,德军又在该山的上山路径的北坡修建了一处带有钢筋混凝土掩蔽部的北炮台,并在那里安装了两门引0毫米克虏伯式加农炮。该炮安装的情况大致与劲毫米榴弹炮固定式阵地炮相同,也是一边各一门大炮中间为掩蔽部,炮的防盾为三面环筑石砌围墙,墙厚米,高5米。

    同样具有极强的防护力。该炮的身管为旧倍口径,最大射程为功刃力米,炮架底盘下置弧型旋转式轨道,射击角度为酌度,东北射向。

    单从劲毫米榴弹炮的射界轨道角度来看,该炮与2旧毫米加农炮一样均为陆地防卫大炮。由于该炮受其方向轨道弧度的限制,无法转过炮身对准大公岛一带的外海海域射击,因此在受其射界、仰角、位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俾斯麦山南(西)、北各炮台基本属于陆防炮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