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今年省部级高官密集 落马-《官路沉浮》
第(2/3)页
如果把贪官比作干部队伍的明显硬伤,那么,庸官则是不显眼却危害极大的内伤。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保尔?柯察金的这句名言激励无数人奋发有为。但是在官场,“庸官在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政治生态,不学无术、投机钻营、明哲保身者大有人在。庸官怎样尸位素餐?庸官何以碌碌无为?怎么让庸官让、能官上?
贪官是硬伤,庸官是内伤
半月谈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听说这样一件事:某市一领导秘书获擢升,到下面某县任“一把手”,临别时其领导赠言:“上任后,不期望你能有多大政绩,但有三句话你必须牢牢记住:第一句,希望你不要出问题;第二句,还是希望你不要出问题;第三句,希望你千万不要出问题。”
在这位领导眼里,为官从政即使平庸一点并无大碍,但你要是一旦出了什么问题,那就一损俱损,前程尽失了。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可谓庸官的一大典型特征。从廉政角度划分,官员大致可分为清官和贪官两类;从勤政角度划分,则可划分为能官和庸官。庸官还可以再细分清廉且平庸之官和平庸且贪婪之官两种,后者自有党纪国法管束,前者的危害则往往容易被忽视。
三类庸官画像:混,钻,滑
不学无术型,可概括为一个“混”字。这类庸官大多靠关系或金钱开路走上领导岗位,本身不学无术,整天无所事事。他们坐办公室不外乎呷茶品烟搓麻,做报告有秘书备好的现成稿子,开会发言顺着领导的“竹竿”往上爬,遇事“研究、研究”打官腔,反正前后左右都有人伺候,总能混一个潇洒自如。
投机钻营型,可概括为一个“钻”字。这类庸官在其位不谋其政,热衷于作秀,投上级领导所好,捞取政治资本,为仕途升迁铺路。整天夹着个皮包赶会场,吞吐一堆八股套话;奔忙于剪彩、庆典、揭幕等秀场,在摄像机镜头前笑容可掬;偶尔“深入”群众,不过是装装样子,蜻蜓点水留下几个镜头就拍屁股走人……
明哲保身型,可概括为一个“滑”字。这类官员智商、情商不可谓不高,但都没有用到正经工作上。这类官员深信“不做事没事,做事会出事”,把“难得糊涂”视为做官最高境界,遇见矛盾就躲、就推,躲不开也不明确表态,打太极、和稀泥;对群众疾苦和诉求视而不见、麻木不仁,万一出了事,就想尽办法捂盖子、卸责任。
半月谈记者在东部某县采访时,认识了当地分管文教卫生的一位副县长。该县一家医院改制后,医生的收入直接与科室创收挂钩,迫使医生开大处方,对患者重复检查。医院部分职工遂向媒体自曝丑闻,以期政府回购医院。作为分管领导,这位副县长也希望通过政府回购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回购医院需要投入一大笔钱,更重要的是,政府回购医院后能否解决问题,这位副县长心里没有底。于是,这位副县长不是主动向县长汇报情况,而是任由事态恶性发展。
他对记者说:“分管的部门出了问题,我要负一定的领导责任,但负主要责任的还是拥有拍板权的正职,如果正职采纳了我的意见,结果事情没办好,我就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庸官何以碌碌无为
庸官并非与生俱来。他们的庞大存在,自有其生存土壤和空间。这与当前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尚不完善有很大关系。由于缺乏科学的干部业绩评价机制,一些官员“啥都不干,难找缺陷;不做事情,不担风险;组织考核,没有缺点”。就算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只要不犯错误,不仅可以在领导岗位上风平浪静,还可以通过熬资历按时升迁。
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蛋的,这种歪风邪气逐渐形成一种强大的官场“磁场”,把很多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干部也吸入其中,使他们转而甘于平庸、随波逐流,原本能成为能官的最终还是沦为庸官。
江西九江市有位镇长,做事很有魄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2003年,该镇党委书记被提拔为副县长后,当地干部群众都认为这位镇长是理所当然的镇党委书记人选。但事与愿违,县里另派他人补缺。这名镇长虽然有点不服气,但认为自己资历尚浅,还是坚决拥护组织决定,工作仍然兢兢业业。两年后,镇党委书记一职再次出现空缺,这次他觉得应该轮到自己了,可惜又一次希望落空。接下来几年,镇里一些年轻干部纷纷被提拔,唯独他一直原地踏步。
经历一次次打击后,这位镇长开始动摇了,认为自己工作再出色也没有升迁机会,还不如做个太平官。半月谈记者最近见到他时,感觉他明显颓废了,上面推一步他就挪一下,上面没要求他就不动,先前那种干劲已经不复存在了。
江西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高继民认为,干部提拔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政绩,还有很多人为因素,这种现象在基层较为常见。一些能力突出、群众口碑好的干部原来也有一番干事业的雄心壮志,但在职位升迁上屡受打击后,容易产生消极应对心理。
平者让、劣者下、能者上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根本要求。身为领导干部,就是要为民众做磨刀石、做渡河船、做及时雨,在事业上始终保持一颗进取的心,多做造福民众的好事实事,这才是人间正道,为官根本。
我们反对贪污受贿的官,反对弄虚作假捞取政绩的官,我们同样也反对那种虽然两袖清风但无所作为的庸官。拿着人民给予的俸禄,却对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一拖再拖,以致矛盾、问题日积月累,由小变大、由大变炸,群体性事件频发,党群、干群关系恶化。近年来发生的“瓮安事件”、“孟连事件”等群体性事件,大多可以看到庸官不作为的影子。概而言之,领导干部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就是失职,即使无错也是“过”,是官场消极**的另一种形态。
庸官不治,如何让广大群众感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如何让人们相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治庸,必须动真格,对不想干事、不会干事、干不成事的庸官,必须铁腕狠治,坚决采取组织措施,将其清理出领导岗位。与此同时,更要进一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干部业绩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以制度管人,真正做到“平者让、劣者下、能者上”。唯有如此,才能使庸官失去生存的土壤和市场,无处藏身,才能警示为官者时刻牢记宗旨,尽心尽力为民多做事、做好事、做成事。(记者杨三军沈洋李忠将)
典型个案链接:长沙:庸官是怎样现形的
前不久,湖南长沙市召集全市所有副处以上领导干部,公开并讲评了2008年度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结果,特别点名通报11名领导干部被评为基本称职。包括长沙市建委副主任、浏阳市副市长、望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内,除一名因安全事故受到过党内警告处分外,其他10名均无硬伤。这11人全被诫勉谈话,绩效奖金全部扣除,市委组织部明确规定一年之内不得提拔使用,其中长沙市物价局一名副局长、民政局一名副局长被免职。第一次有这么多没有硬伤的官员被评为基本称职,长沙官场为之震动。“在长沙如果有人当官想混,肯定不好混了。”这是长沙市规划局局长冯意刚在考核通报会现场的第一感触。
长沙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绩效办主任肖良定说,长沙很多官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通过制度化的考核,没有硬伤也可能被评为基本称职,那就等于说每个官员工作不努力都有可能被评上。
记者从长沙市委组织部了解到,长沙的做法已经获得了中组部肯定。中组部《组工通讯》最近以《就是要让干好干坏不一样》为题发表评论,向全国各地组织部门推介长沙做法。
基本称职官员现出原形,乃是长沙强力探索政府绩效考核的结果。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是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年度履职情况的四种描述。长沙市有近900名在岗处级官员,评定为不称职者一般皆因违法犯罪受到法律制裁。碌碌无为的官员尽管客观存在,但组织部门年度考核评定往往难以将其评为基本称职,主要原因是缺乏一套比较科学、可具体操作的制度,把一个没有硬伤的官员评为基本称职,好像是市委、组织部或者某个人在跟谁过不去。在长沙,2005年度基本称职只评了2人,其中一人还有硬伤,2006年度基本称职则为零。
为了整顿吏治,提高政府效率,从2007年始,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省内率先、中部领先、全国争先”的工作目标,由市委组织部负责全市领导班子和领导班子成员的绩效考核工作,专设市绩效考核办公室。从工作目标、自身建设、公众评估三大板块,分别对全市9个区县(市)、99个市直党政职能部门进行绩效考评,再根据考核得分,分类排出一二三等,奖优罚劣。
相对于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成员个人政绩如何评价更是吏治难点。长沙市全力攻关,2008年度全市835名副处以上在岗领导干部,全部被评出个人绩效考核得分,并分出一二三四等。得分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与班子绩效考核得分挂钩,二是由干部职工测评、班子成员测评和班子正职测评(正职则由分管市领导测评)汇聚而成的民主测评综合得分。
在界定“基本称职”官员时,长沙市特别设置了“甄别考察”程序,依据年度绩效得分情况需要甄别考察的对象包括:在本类别领导班子成员中得分排名后5%者;在本类别领导班子成员民主测评综合得分中排名后2%者;所负责工作定量指标有一项得分低于60%等六种情况。排出对象后,由市委组织部逐个甄别考察,把对象履职中的不足,从主客观、内外因等方面搞清楚,出具书面考察报告,以及评定等次和任免调整建议,报市委常委会审定。
长沙市一名区县(市)级政府副职领导干部,2008年个人绩效考核总得分,在包括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正副职领导及法院、检察院负责人在内共25人当中,都排在最后一位。市委绩效办对其进行复核后,了解到此人工作能力有待提高,原来在班子中分管的计划生育工作形势严峻,后被调整由他人接管。此人遂被评定为基本称职并被诫勉谈话。
长沙市某局一位副局长,2008年个人绩效考核总得分在全市“社会发展”类别市直政府职能部门129名领导干部中排最后。市委绩效办对其进行复核后,发现此人尽管上一年度已因基本称职被市委组织部诫勉谈话,但“其个性、能力、水平和履职情况仍然与岗位要求有很大差距”。最终,这名副局长还是被评定基本称职并免职。
据长沙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范小新介绍,2008年度,长沙市共有50名领导干部被列入基本称职甄别考察对象,共有11人被确定为基本称职,其中两人被免职,26人被组织部诫勉谈话。随着庸官不犯错误难评出、难下来的困局被突破,少数干部朝气不足的“职务疲劳症”得到有效遏制,激发了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活力。
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谈到,探索领导班子和领导个人绩效考核制度,中央有要求、群众有呼声,长沙在此过程中初步摸索出将“考事与考人、能上与能下、官评与民评、对上与对下”四统一的做法,评价官员优劣试图寻求公正、透明、统一的尺度,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难题。(半月谈记者段羡菊苏晓洲)
一扫官场暮气,干部年轻化再跃快车道
长期以来,我国干部选拔制度中论资排辈熬级别的现象普遍,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偏老,一些机关暮气沉沉,改革发展事业亟待注入新鲜的血液。
于是,全国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再度提速。
不久前,29岁、拥有清华大学硕士文凭的周森锋当选湖北宜城市市长,24岁的海归硕士赵臻出任昆明市委办公厅厅务委员,这两则消息都引起全国媒体的强烈关注。然而他们并非特例,昆明市公开选拔60名副县级干部,当选者有30名属80后,赵臻只是其中之一;湖北省近日也发布公告,公开选拔215名年轻厅级和处级干部。
70后、80后,一批年轻干部在政坛崭露头角
其实,在周森锋、赵臻之前,已有一批80后干部在各地政坛崭露头角。去年3月,28岁的张辉被任命为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今年初,25岁的孙靓靓被任命为共青团泰州市委副书记。虽然没有确切数字公布,但毫无疑问,在各地党政机关中,为数不少的80后已经走上县处级领导岗位。
“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当前完善干部队伍结构的迫切需要。”昆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康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干部队伍学历偏低、年龄偏老的情况仍然突出,如果不加大选拔年轻干部力度,今后恐怕会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以昆明市为例,前年和去年县区级党政领导班子换届时,要求新班子配备一名35岁以下的干部,有几个县区竟然一个都选不出来。现在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中,大多数人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于70年代的只是少数。
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偏老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今年2月,党中央制定下发《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对新一轮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进行部署,这是党中央首次制定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3月30日,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形成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
打破论资排辈,创新年轻干部选拔机制
我国干部选拔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在干部匮乏的年代,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和破格晋升不足为奇,但在干部队伍发展壮大之后,选拔一个岗位的干部有了多个人选,论资排辈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这种官场陈规之下,机关大量人才积压,年轻干部只能熬日子混资历,干事创业的锐气受挫,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等优势难以发挥。有些机关单位老气横秋,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行政效能低下,种种弊端由此产生。
“加快选拔年轻干部的步伐,必须打破论资排辈的现象。”长期从事组织工作的李康认为,“选拔年轻干部要探索新的选拔机制,比如公开选拔、公推直选、竞争上岗等。要放宽选人用人的视野,注重道德品行、培养潜力和工作实绩,创造有利于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条件。”
去年7月,昆明市出台《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出,要不断加大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对工作实绩特别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经组织批准可依照有关规定破格、越级晋升职务。
公开选拔,是当前选拔年轻干部常见的一种方式。李康告诉记者,去年初,昆明市发布公告面向全国公开选拔100名县处级后备干部,吸引了1000多名各类人才踊跃报名。为使选拔程序公正透明,组织部门采取了当场公布面试成绩、引入心理测评等办法。最终选出的优秀年轻干部,被安排到市级机关和县区担任助理职务,并被派到招商引资、信访部门和基层一线锻炼。
“公开选拔干部的方式出现已经有10多年,目前仍在不断探索和完善,最近几年来,各地公选干部的力度不断加大。”云南省委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刘烈平介绍,公选干部的主要特点是年轻化和知识化,它拓宽了干部选拔的范围,为年轻干部快速成长提供了一条快车道。此外,“公推直选”和“竞争上岗”也是干部选拔的创新方法,使更多年轻干部能公平地参与竞争。
干部要年轻化,更要基层化
对于在政坛崭露头角的80后干部,网民的质疑和担忧不绝于耳:这些生长于改革开放以后的年轻人,走出大学校门还没有几年,缺少基层工作经验,走上县处级领导岗位后能否担起重任?能否经受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
仍显稚气未脱的赵臻表示,自己对胜任新岗位充满信心,但也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到了新岗位后,我要尽快熟悉各项政策、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29岁市长周森锋坦言,虽然自己基本打开了工作局面,但阅历和实践经验相对单薄。他表示:“要在工作中多思考、多学习,多实践,多担当,多历练自己。”
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常务副校长谈宜彦认为:“年龄并不是主要问题,关键在于两个素质:基层工作经验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两个素质对地方干部尤其重要。”他对青年干部提出建议,一定要走进乡村体验民生,了解社情民意,以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唐代贤相张九龄提出的这个选官原则,时至今日仍值得借鉴。如今许多干部缺少基层锻炼,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容易出现作风漂浮、脱离群众的危险。李康认为:“年轻干部缺少经验,必须通过深入基层和实践锻炼补上一课,在实践锻炼中提升综合素质。”
李康告诉记者,对这批副县级挂职干部,昆明市实行同等待遇、同等管理和同等考核,既确保他们有职有权,又要严格考核管理。考核优胜者将有机会充实到领导班子中,不合格者将重回原职或调整岗位。这将促进年轻干部求真务实、埋头苦干,而不是无所事事地做“太平官”。
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无疑对凭借资历等待提拔的干部形成了冲击。有人抱怨说:“本地干部都排着队呢,招这么多年轻人,以后提拔更难了!”李康对这种看法并不苟同,认为这正是论资排辈的思想在作祟,他表示:“常规选拔程序还是主渠道,真正有能力就会得到重用。改革发展事业有了接班人,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更应该有"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紧迫感。”
干部队伍新老交替和合作是永无完结的历史过程。全国各个层次的优秀年轻干部数量仍然偏少,公众期待选拔年轻干部的程序更加民主透明,期待80后、70后厅处级干部真正能洋溢着朝气、生气和锐气,一扫地方官场暮气。在此形势下,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步子还要迈得再大些,干部年轻化的清新之风还要来得更猛烈些!(记者伍晓阳)(来源:半月谈)
4名问题高官高密度落马的标本性意义
2009年06月21日来源:新华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