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跃文官场小说的批判性-《官路沉浮》
第(1/3)页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作者:秋水无痕
网上无意中找到这篇论文,也不知道是谁所写,拜读之后,同舟深深感慨。居然有人对一个人的小说研究这么深,更让同舟佩服的是,后面注释中,还有那么多人写论文,真是佩服。(阅读此文网页上的作者就是秋水无痕,那同舟也就这样标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官场小说呈现繁荣景象,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关系。九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种转变中,中西文化及思想观念发生了猛烈的冲撞。这种冲击波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也在这种转变中表现出了各种姿态。九十年代的官场小说大抵是围绕着市场经济下的社会转型展开的,对政界、商界等领域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及矛盾冲突进行了揭示,揭示政治体制的弊端、价值观念的颠倒和金钱对人性的腐蚀。它的繁荣是社会现实和文学追求合力形成的结果。
王跃文的官场小说在九十年代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脱颖而出。他的小说展示了当前转型时期官场生活的复杂多样性。小说主要表现官场与人的失调关系即人对官场的态度和官场对人的强制性改变。作家从世俗的官场生活中发掘出令人触目惊心、发人深思的东西,把官场中的混沌、残酷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揭示官场**的现象中,王跃文的批判倾向是非常明确的。其批判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体制的批判
我们的各级政府有相当庞大而复杂的行政机制,它已经自成体系,体系之间互相磨擦、牵制,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与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已渐脱节。王跃文的多部小说都表现了这一严重的主题。在写人物的活动中,王跃文把笔的触角伸向体制改革问题。体制问题主要是因为权力在运行过程中越出轨道和权力建构中权力法则的不合法、不正当的行使而导致的。《旧约之失》中的向处长之女差五分考上一中。而一中规定一分一万元,也就是说他的女儿必须交五万元才能上一中。向处长的女儿上了一中,但这五万元并非掏自他的腰包,而是他巧借教师节慰问教师的名义,代表厅里向一中送五万元节日礼物。他做得很艺术。实际上,他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牟取权利,利用公款为自己办私事,这揭示出权利**的一面。再如《国画》中的曾俚几次迫于朱怀境的苦苦劝说而放弃公开朱怀境在乌县当副县长时的假种案。该案给农民造成两千多万元的巨大损失,牵涉到许多领导。曾俚出于一个记者的职责预备把此事揭发于报端。但受朱怀镜的劝阻,最后他无奈地放弃了。这体现出权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力。权力的暗中运行掩盖了一段沉重的事实。而朱怀境在作品开始时谎称自己在向向处长汇报情况,趁下面派出所不清楚市政府领导层的情况从而去赢得宋达清等人对他的刮目相看和尊重。这一谎话改变了后来他的命运。从这里看出我们的行政机制是独立运行的,上下之间互不明了,失去民主监督,滋长**。
体制本身的不严密也给了许多钻营投机者可乘之机,他们便有意无意地使用权术去钻体制的空子。如《国画》中的黄达洪的起落过程就说明我们的体制问题。黄达洪原任乌县公安局局长、县委副书记,分管政法。可他嗜赌如命,结果被对手告发。最终被撤职。而职务一撤,他的本性就暴露无遗。他当起“鸡头”做起**生意。他从一个专门抓流氓的公安干部变成流氓头子。然而,滑稽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在市公安厅厅长严尚明等的帮助之下再回乌县,而且是以一个成功商人的身份去投资的,并得到县委书记的陪同,警车为其开道,并且还挂靠市公安厅,人的编制也在市公安厅里,而且是警衔。黄达洪从被除名到成为市公安厅的干部的过程说明我们的体制漏洞太多;向吉富在贪污税款案中“牺牲”后,其案件就平息了。而真正的贪污人张天奇却依然逍遥法外,而且越活越潇洒,官运升迁至县委书记。一个巨贪没有被绳之以法反而升官,说明了什么?我们的体制疲软,缺乏法律约束和民主监督。于是,在官场中,大官员破坏大法律,小官员破坏小法律,在不同的职务上,他们充分利用职权,破坏法律,为自己牟权取利,给我们的体制建设带来巨大的阻力。
民主选举问题一直是我国体制改革的重点,但改革效果却迟迟难以尽如人意。人民选举的代表若不是按组织安排的则久久不能上任的事,现在屡屡见诸报端。王跃文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把笔尖锐地触及于此。如《夜郎西》中黎南县在人大会议上以绝对多数票选举关隐达为县长,而地委提名的候选人却落了选,于是,郑隐达陷入了尴尬和困境之中。
《国画》中的柳秘书长在向朱怀境透露朱即将当副厅级调研员时,强调他们的用人程序是坚持民主路线。而在实际的操作之中,干部投票进行的所谓的“民意测验”纯粹是走过场。这个“民意测验”实际上是领导意志。“当领导不想提你,你哪怕有百分百的支持率都枉然的。”每当选举之前,领导就已经在自己关系范围之内定好人选,然后施于某种隐形的压力使广大投票者尽量“服从组织”。实际上,这个组织与人民的利益是相违反的。《国画》中的龙文就发了这么一番牢骚:“他妈的有些人口口声声组织,什么蝇营狗苟的事都可以借组织的名义来做。冠冕堂皇!”他们口上说的堂而皇之的组织原则、组织路线,似乎他们用人都毫无私心,完全公道。其实组织最后就是一个人!这些真实地反映出了组织民主的**,它已被腐蚀。因此,民主体制若不是以法律作为保障手段而是人的情感道德的话,我们致力于民主建设,道路将是何其艰难!王跃文正是借作品表达了这种忧患。
人才是一个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人才选拔应该是任人唯贤。而现在的官场用人却让人十分失望。亦如王跃文《夏秋冬》中所写,现在当官的“谁都知道做实事比做虚事难,所以很多人就专拣虚事做”。张兆林的“两走工程”(走出大山,走向世界),使他走向了副省长的职位,宋秋山的“梧桐工程”又使他得到了省里的高度重视,而向在远又紧步后尘搞了个“公仆形象工程”。其实,这“工程”那“工程”,往往只是一些避实就轻的务虚行为,是专门做给上级看的,而这竟成为了他们升迁的一种途径。而《国画》中与朱怀镜同处的副处长邓才刚有才华、有能力,事业心强却只因与同事开几句玩笑被传到领导耳中留下不好印象;在反腐倡廉征文中提出治理**的十点建议被认为带有针对性,得罪了市委书记。结果被调到保卫处这个偏角落。真正的人才被打发到角落里滞留,相反那些会阿谀奉承之徒却官运亨通。朱怀境的升迁是厅、市级领导的直接提拔任用,人民的权利旁落,而且人选一般是与已有利的。这样的用人机制不产生**才怪!王跃文尖锐地批判了这种体制的弊端,极具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对文化的批判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反作用。中国的**问题制度性因素很大,但是,我认为文化因素是根本性因素,是影响性最大的。**的文化土壤倘若一直存在,**就会一直存在下去。因此,反**最终是要发现**源头,才能针对根本。王跃文的小说敏锐地发掘出了文化对反**的制约因素,那就是政治文化。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进程所形成的。”1它对民族未来的政治方向、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
1.对“官本位”文化的反思
“官本位”是一个和中国封建社会一样古老的话题。它的本义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有了官就有了一切。这种等级森严的封建官僚制度,使社会上形成了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以官职大小衡量人的价值、成就、地位的“官本位”意识。《图画》把当代社会光怪陆离的世相和各种人物的脸谱都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出来,官场中各种身份的人脸跃然纸上。作品对主人公朱怀境的官场沉浮和身心状态作了细致的描写,从全面角度深刻揭示了当代社会的官本位性质。朱怀境在官场中最初的生活原地踏步,让他觉得十分郁闷。小说中他的出场职务是市办公厅综合处的副处长。他完全具备“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条件,但他因为既无政治靠山,又不会请客送礼,所以总是得不到领导的关注和重用,他十分苦闷。使他真正领悟官场之道和提拔“诀窍”的,是“表弟挨打”之后的一连串事件,他在基层派出所所长和酒店老总面前拉皮条,把自己扮演成皮市长的得用之人,就立竿见影地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奉承和畏惧,表弟的挨打竟使他得到了一笔意外之财。于是,他领悟到了官场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妙处所在。他意识到升官意味着就会拥有一切:金钱、美女(情人梅玉琴)及别人的尊重。他充分把握这种升迁机遇,利用朋友关系,促成了县长张天奇、神功大师袁小奇与市长的见面。他为了走进高层、中层领导的视野,并得到他们的赏识,千方百计地讨好皮市长和柳秘书长。给市长、秘书长巧送家庭服务员,为市长儿子出国上学两次送礼钱等等。这些其实正是朱怀境“官本位”思想在作怪。正是这种“官本位”思想使他渐渐地萎缩了自我人生的风华和进取精神,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投机钻营、甘为人驱使的奴性和阴险而蛮横的霸气,完全失去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儒雅和涵养。“官本位”思想让朱怀境最终自食其果。他在官道中越陷越深,表面上似乎风风光光、体体面面,其实他的灵魂早已沉沦;表面来看越是春风自得,内心就变得越阴暗和孤独,人生坦荡磊落的品格和光明正大的快乐早已荡然无存。再如,张天奇向领导家送女服务员时同样按官职大小排漂亮的次序,作者揭示了官位大小与占有女色权力强弱的联系,把官场和大小官员给予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2.对“人治”的揭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