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太伟大了,汉灵帝刘宏听了都得落泪。 正当赵泰感怀之际,处理好事情的高艾前来复命。 看到自家明公在哪悲天悯人的模样,有些摸不着头脑。 “明公,派去城内的人已安置妥当,艾特来禀告明公。” “如此甚好,陪吾走走。” 赵泰走在前面,到城墙地基处看了看,发现水泥已经凝固,当既下令让人继续往上建。 水泥的神奇尽管匠人已经知道,但还是免不了啧啧称奇,言乃建筑神物。 大量人手搬来石块砌墙,赵泰带着高艾继续闲逛。 “高艾,汝即无字,吾为汝取一个如何?” 这个时候的字不是谁都能取的,也不是谁都能为对方取。 要取字得行冠礼,然后再由父母长辈,或者有身份地位德高望重的人取。 高艾为赵泰的属下,既然认主那肯定有这个资格。 像曹操之典韦,就取了个字为恶来。 在赵泰这里同样适用,且为对方取字是看重和亲近的意思,很能博取对方的好感。 虽然从这些手下跟他进行绑定,绝对忠诚之后好感度那一行字就已经可有可无。 但为高艾取字是很有必要的,在汉朝或以后的朝代,直接叫对方的名是很没礼貌的行为。 对人自称全名也相当于在骂对方。 比如对方问:来者何人。 你说,来者高艾。 就跟说来者是你爷爷差不多。 “艾谢明公恩典,请主公赐字。” 高艾激动行礼,他也有理由激动。 有字的人代表身份不同,身份提高他没理由不激动。 身份代表了出身,从此以后有了后代,他也有资格去给后代取字。 这一点都不夸大,因为古代本就是如此,不像汉以后的朝代,无论出身如何都能取字。 阶级之森严可见一斑。 “汝名为艾,即取字为乂康。” “乂为安定,治理,康为健康,富足,汝以为如何。” 艾通乂(yì)也可做刈(yì),刈为割的意思,赵泰这可不会乱取。 担心高艾不懂字的意思,赵泰特意解释了一遍,事实上高艾确实不懂,他都不识几个字。 “高乂康拜谢明公。”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