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就是跟你对着干-《朕不吃这一套》
第(2/3)页
如果一个进士去当知县,几年之内,大部分都未必达到正五品。
有过翰林院经历的官员,因为是皇帝的亲信,在升迁上也快。入阁的概率,也大于别的官员。
当然,刘健和张昇等人要求恢复祖制,真正的目的不会公开说出来。
翰林院的职责,是按照他们这些士大夫的理想,叫皇帝做他们理想中的皇帝。翰林们,应该是跟他们一样的人。
朱厚照颠倒了这种关系,按照他的理想,教翰林们怎么当官儿。这些翰林今后就是跟士大夫们不同的人,是跟皇帝一样的人。
说的难听一些,翰林们是官员群体中的叛徒。这些叛徒跟皇帝穿一条裤子,将来前途还好。这样下去,还能有他们的好日子过?
这才是根本所在。
这一招,朱厚照早就在预料之中,一句“知道了,不准”,就轻轻带过。
皇帝的态度,也在预料之中,既然不准,也就不再纠缠,还有别的战术。
刘健给兵部尚书阎仲宇四使了个眼色,阎仲宇站了出来。
“皇上,臣有本要奏。”
“说吧。”
“总制陕西等处军务,左副都御史杨一清奏请修筑边墙。”
呵呵,果然来了,修筑边墙。
“说下去。”
“杨一清说,陕西各边,延绥据险地,宁夏、甘肃扼河山,只有花马池到灵州一带,地域广阔绵长,城堡也少。敌寇一旦毁墙而入,则固原、庆阳、平凉、巩昌一带,就无险可守,皆受其患。”
呵呵,这没有长城,就不会打仗了。有了长城,敌人扒开豁口,照样进来,然后就束手无策。
鞑靼也好,其他人也好,难道就只会傻乎乎的按照你们的设想攻城,你们才会打仗?
“成化初年,宁夏巡抚徐庭璋修筑边墙200余里,城防坚固。此后二十余年,敌寇不能入河套一步。”
“后来武备松弛,不少边墙、沟堑日益损毁,夷为平地。导致敌寇复来,边患频仍。”
“杨一清坐镇陕西多年,熟知陕西形势。敌寇动辄号称数万,往来倏忽,难以追踪。如果敌寇未来,我就征兵,消耗巨大。我想战,敌不来。长久相持,我军也消耗巨大。士气日堕,成了疲劳之师,不利于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