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五章 双季稻-《汉灵大帝》


    第(2/3)页

    建宁四年十月二十日,小尾巴刘江主持的洛阳太学电学作坊与洛阳琉璃作坊合作,做出了照明用的白炽灯。这一件事在帝都洛阳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以前照明一般用油灯或腊烛,那都有明火。而电灯这个东西让人不可思议,不点火也可以发光,提供照明。

    白炽灯是一项重大发明,但现在还不能大量投入使用。主要是电源的问题。

    刘江他们弄的蓄电池用于试验还行,作为电源就成本太高了。因为没有外加的电源给蓄电池充电,这蓄电池也变成一次性的了。

    在刘江进宫来向牛弘汇报时,牛弘把这些道理说给他听,让他们电学作坊下一步重点研究电磁,旋转磁场等方面,研制交流发电机。

    牛弘说,如果能把机械能转变成电能,就可以用电来照明了。

    建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豫章太守张英送来奏报。奏报称,双季稻已经试种成功。张英在豫章试种了两百亩,二季都已收割。第一季每亩单产二百六十斤,第二季单产三百斤。两者相加,当年粮食亩产就能达到五百六十斤。

    看罢奏报,牛弘很是兴奋。牛弘的目标是要推动工业革命,使大汉帝国的社会发展来一次质的飞跃。但农业是基础,如果粮食的增长跟不上人口的自然增长,一切努力最终会化为泡影。

    因为张英弄过一次嘉禾事件,牛弘不想马上把这一重大成果大张旗鼓地宣传。牛弘还要等一等,等桥玄的奏报。张英双季稻的事,牛弘先是让王允盯着的。王允调回帝都后,下面负责这件事的人还在帝国南方开发总指挥使衙门。桥玄应该知道这件事的重大的意义,及时把核实的情况奏报上来。

    在考虑大汉帝国人口自然增加条件下的粮食安全,牛弘也动过不少脑筋,作过一些推测。牛弘知道,自秦汉至明清,中国粮食单产总的趋势是呈缓慢增加。这主要归结于良种的选育和精耕细作。

    光看劝农庄的亩产量是没法评价帝国的实际情况的,大汉帝国现在全国粮食平均亩产在一百六十到一百七十斤。因大汉的计量单位与现代不同,换算成现代的是亩产一百斤左右。到了明清,粮食亩产就达到了两百多斤。一千五百年粮食亩产翻倍。

    这里面不仅仅是个良种和耕作问题,还有个年复一年的耕作,土地里的有机质增加,生地变成熟地的因素。所以在短期内想通过耕作技术和良种,使帝国粮食单产有大的突破是不大可能的。

    工业革命后,粮食亩产出现了暴发性的增长,学术界一般认为依赖三大技术,一是合成胺(化肥),二是杂交水稻,三是转基因技术。

    其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常常被人忽视。那就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