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六章 把人往南方赶-《汉灵大帝》
第(2/3)页
其实上一批参与南方开发的家族都是很成功的,自己原来的土地可以卖掉,南方的土地还白拿,又有帝国的政策扶持,可以说都发家了。这一点北方豪族也是知道的。他们不愿意走,纯粹是一种故土难离的情结。如果帝国动员,再在政策上推一把,相信他们中的一些家族就会动摇了,狠下心来动一动,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了。
牛弘说,既然能形成一致意见,那么先增加田亩税,中原人口稠密地区由原来十五税一增加到十二税一。人头税就先不增加了,只是瞒报的水份挤出来。田亩税从明年开始增加,瞒报的人口今年就要严查补上。
第二个议题是马上安排两万移民赴掸人区。这批移民本来早就征召了,只因西南四郡之乱而推迟了。只要大司农安排下去就行了。
接着,牛弘就抛出另一个大的议题。就是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百业发展。
牛弘说,只要帝国持续注重农业,彻底解决粮食问题为期不远。随着粮食亩产的逐步增长和新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就不需要整个帝国的百姓都捆在土地上,这些空出来的人力就可以发展百业。这几年,帝国的钢铁产量增加很快,水泥作坊也增加了很多,已经具备了搞一些大型基础设施的条件,同时带动这些产业发展。
牛弘说,基础设施重点搞两个方面,一是兴修水利,二是修路。
新安排的水利项目主要放在南方,与帝国的南方开发配合协调。北方主要在于原有水利项目的维护。
还有一个就是路网建设。现在帝国的路网特别是南方的路网很薄弱,很多地段都崎岖难行。应该配合南方开发把原来主干官道由七尺道加宽到九尺道,加大主干官道上桥梁的建设力度,改渡为桥。
在官道建设上,逐步改泥土路为水泥路。先在帝都洛阳的主干道修一条水泥路,并逐步在帝国主干道上推开,计划在十年之内把帝国的主干官道全部修成水泥路。
“水泥路?”王允问道,“那得多少水泥呀?”
王允原先在负责南方开发时接触过水泥,知道那是好东西。只是原先只用于水利设施的。
“要很多水泥,但值得。修起来后道路就通畅多了,不会象现在这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水泥不够,就会建水泥作坊,相关的产业就带动起来了。”牛弘说道。
帝国的官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交通的重要性,他们总认为把钱花在地上太浪费。不过现在帝国有钱,就当是天子异想天开,官员们也不会极力反对。
兴修水利的事由大司农负责,而修路牛弘把其划归百业府负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