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帝国的风向-《汉灵大帝》


    第(2/3)页

    大家都知道,天子喜欢摆弄机关,重杂学。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天子说了,以后杂学改名为科学,科学这个新名词也上了街谈巷议。一些沙龙里要是有人再说杂学这个词就显得没有知识,跟不上潮流。

    张让因为养猪赚了大钱。一些宦官知道后,也纷纷仿效。现在宦官已经知道,参与朝政是不可能了,只有利用接近天子的机会,看看帝国有什么新的发展方向,先下手或许能猛赚一笔。

    张让还巧妙地问过牛弘,马钧他们摆弄的机关能不能赚钱。牛弘晓得他的意思,告诉张让,现在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只能由帝国投资来做。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能运用于产业了,就能赚天量的钱。张让对此深信不疑。

    现在最郁闷的就是那些没有官做的名儒了。以前他们捞不到官做就做隐士,还自抬身价地说:“天有道则仕,天无道则隐”,如此等等。现在完全没了借口,宦官搬倒了,外戚也不抢大官做了,这样的大环境再做不了官,就证明自己没用。他们巴不得有人来请他们出山,但望穿秋水也没人上门。

    他们没有信心说服天子重新独尊儒学,就只有自己转弯,顺应这种变化。他们纷纷改行,从事称为科学的新学科研究。

    颍川荀氏,名门望族,有保皇派的历史传承,也敏感地察觉到必须改变,才能使荀家长盛不衰。现在,荀家的沙龙里,医者,匠人,方士都成了座上宾。荀家观念上的变化带动颍川的文化氛围的变化。连乡村的教书先生现在如果不教点算术之类的,就被人认为知识单一,档次太低。

    作为荀家的顶梁柱,荀爽更是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到帝都走关系,要求出任洛阳太学机关研究作坊的祭酒。让太傅陈蕃太感意外,刘洪更是觉得不可思议,荀爽在帝国名人排名榜上的位置是刘洪原来望尘莫及的。当然,太傅和刘洪也不摆架子,让荀爽如愿以偿。

    帝都的豪门对大汉的发展方向是最为敏感的,一些豪门子弟也开始对科学感兴趣了。帝国书局为了试验印刷术而刻版印的一些刘洪小组编的数学、几何运算和介绍算盘运算的小册子一出来就被抢购一空。不过有了刻版,加印起来很快。

    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帝国书局令张昶对初期的印刷品是不太满意的。觉得楷书太呆板,没有灵气。让书局的雕版工试刻了几块,效率对比就很明显。天子的说法是对的,如果要讲书法,一个雕刻工一年也刻不出一本书的版来。只有把笔划标准化,再配以几把刻刀,雕刻的效率可以提高很多,帝国书局才有可能大量低成本的出书。

    纸质印刷品的优势是明显的,一车竹简上的文字可以印在轻轻的一本书上,这是读书人的福音,也利于文化的慢慢普及。

    张昶是个文化痴人,纸是张家作坊里出来的。他不利用自己的权力谋求暴利,而是把纸价定在一个几乎是微利的水平上。这样一来,不仅帝国书局印刷的书比较便宜,纸张销量也呈暴发式增长。

    张家的纸在帝都大受欢迎,现在除了诏书继续用帛纸外,一般的帝国办事机构都改用张家纸。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