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新兴学科-《汉灵大帝》


    第(2/3)页

    有关金属加工的一些基础性课题牛弘先前跟刘洪谈过,刘洪让田丰给与会代表报告。牛弘发现,田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特别强,谈到的规划切实可行。

    田丰说完后,牛弘让刘洪组织讨论。自己到后院去看看儒学研讨会开得怎么样了。

    与工匠方士会议的热火朝天相比,儒学研讨会看上去很文雅,难以掩盖儒学者们心中的不安。就象一个老一辈的知识分子进入网络时代后,被告知他们的知识过时了。

    学者从来不是能左右社会发展方向的真实力量,他们是毛,必须依附在社会主导力量这一张皮上。就象大汉帝国开国之初,推崇黄老之学,儒学者就被边缘化。孝武皇帝尊孔崇儒,儒学者才扬眉吐气。也许是崇儒的时间太长了,儒学者在产生优越感的同时,也凝聚了强大的隋性。他们再也没有当年大儒董仲舒为了儒学的兴起而兼采百家之长的胸怀了。他们变得固步自封,矫揉造作。

    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儒学的僵化才导致大汉帝国尽管强大,却缺乏活力。

    现在,他们看到了一个不甘于现状的天子,看到一个已占了位置并决心跟随天子的官僚集团。他们知道,再也不能象孝桓皇帝期间那次党锢事件一样,还有机会卷土重来。他们必须顺应帝国的发展变化。

    在表面上的温文尔雅中,他们对儒学已不再那么认真。反而对太傅介绍帝国将来可以在哪些领域提供职位大感兴趣。“天道长盛,在于变。天进,道亦必进”这句天子的原话去年他们理解不深,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帝国的颍川是出才子的地方。至所以才子出得多,影响大,是因为颍川才子骨子里是保皇派。他们心中朝思暮想的是得到天子的器重,一展自己的才学。参加会议的颍川大儒荀爽在颍川儒学者中德高望重,有“神君”之称。

    当年党锢事件时,荀爽曾写信劝他的老师“屈节以全乱世”。话这样说完全是照顾李膺的面子。因为荀爽清楚,老师李膺要对抗的根本不是宦官,而是皇帝刘志。对抗皇帝的事颍川儒生是不会做的,大不了暂时不做官而已。

    现在阴差阳错,直来直去的老师成了帝国最高监察官,荀爽却因过于稳重,没有应窦武的辟成了待业者。不过这没有动摇这位颍川大儒的信念,他相信,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机会总会有的。

    在儒学研讨会上,荀爽成了天子要改变某些儒学内容的坚定的支持者。

    蔡邕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精神世界很丰富,在核心价值观上与荀爽相近。能够参加这样的盛会使得他神采飞扬。还在当天的讨论结束后扶琴一曲,引来一片赞叹声。他的志向竟是修史。

    郑玄的出名只因老师马融的赏识。他不仅经学学的好,数学也精通。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了七年,后因父母年迈,辞别马融回山东故里。马融对他的高足卢植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只因这一句,郑玄就成了大汉帝国的名儒。郑玄到是个安平乐道的人,有官做就做,没官做就继续待业。

    他向太傅表示,如果帝国太学里征辟数学博士,他愿意做个教书先生。这到是很对太傅的胃口,现在太傅头疼的就是别人不愿意改行。如果连郑玄都改行搞数学了,可以压制天下一大批儒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