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太庙里的牛氏宣言-《汉灵大帝》
第(2/3)页
到这里,加冕仪式就算完成了。接下来还要祭太庙,祭山川,整个登基仪式才能完成。
“天子起行,祭祀太庙,敬告列祖列宗。”礼仪官喝唱完,牛弘上了礼仪车,大队人马往太庙开进。
过了这一关,只要不明着与窦氏集团正面碰撞,牛弘的生命安全已经有了很大的保障。在前往太庙的路上,牛弘已经开始考虑,怎么来做这个大汉帝国的皇帝。
太汉帝国的开国皇帝刘邦建立的帝国权力结构是仿秦制的。中央机构是三公九卿制,地方管理郡县制。在初期有两大弊端。一是三公权力过大,且三公首辅一般情况下是由德高望重的老臣担任。不时会发生相权与皇权的碰撞争斗。不仅严重影响帝国的决策效率,而且还造成了巨大的内耗。二是汉高祖为了赢得楚汉之争的胜利,拉拢奖励各种势力以及自己的同族,不得已封了大大小小许多国。到后来尾大不掉,造成了帝国上百年的反覆动荡。
不过这些问题到了帝国中期特别是汉武帝的强力改革已经基本解决了。在王莽篡权时曾一度恢复古制,但很快被光武帝刘秀纠正过来了。
现在帝国的决策管理权和监察权已经收到尚书台和御史台了。这本来是皇宫的秘书机构,任职官员大多年轻,品秩较低。除了做事努力外,想撤换也比较容易。从根本上来说,这样一种改变已经使帝国的权力由二元制改成一元制了。只有皇权没有相权了。
陈蕃的职位叫太傅录尚书事,就是尚书台处理日常事务的主持了。牛弘想到这里,转头望了一眼后面的车队,想看一眼陈蕃,不料跟着自己的是窦武。接着又陷入了沉思。
那些王爷侯爷们现在不光没有军队,连封地的管理权也被剥夺了。只剩下食邑权(收取封地上的税收)。帝国还不让他们把全部税收落入腰包,每年还有两三种名目的献金把税收的一部分收回国库。刘备那小子的祖上就是想耍滑头,把成色很差的金子以次充好,糊弄帝国。被查出来后连爵位都被削掉了。到刘备这一代,竟沦落到贩履织席为生,地位比自耕农还要低。如果没有他老叔的接济,一到荒年,很可能会沦为流民。
想到这,牛弘越发对董氏充满敬意。孤儿寡母的,既要奉公守法,还要维持侯府的体面。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大汉帝国已进入了成熟期。东汉从第三任章帝到桓帝,八位小皇帝,真有点象小孩过家家。而且都短寿,活得最长的刘志也只活到三十六岁。皇帝是空前的弱势。近百年的时间里,外戚和宦官你争我斗。但这一切,没有伤到帝国的根本。帝国反而显示出蓬勃的生机,稳步壮大。(这可以从农业社会反映帝国实力的硬指标——人口来对比。光武年间,由于经历了王莽篡权的动乱,帝国人口减少到不到三千万人。而现在的人口已经接近帝国最强盛的时期,达到五千六百多万。)
对帝国实力损伤最大的依次是动荡战乱、灾荒和疫病。尤其是战乱,会伤筋动骨,大伤元气。想到这里,牛弘这个穿越者深深地吸了口冷气。要知道三国期间的长期战乱让华夏人口从汉末的近六千万人到西晋初不到八百万人。
目前帝国最大的危机是整个帝国缺乏活力。士族豪强得益于几百年的大平盛世,其势力越来越强大。他们不仅大量兼并土地,而且向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司隶、冀州、兖州、豫州等地集中。造成这些地方的中小地主和自耕农没有发展空间。由此而带来边疆地区的凉州、并州、幽州等地的空心化。这不仅使帝国的生存空间扩张乏力,甚至有被不断的骚扰蚕食而内缩的危险。由此而带来的流民人数的加速增长最终会摧毁帝国的根基。
再过十六年,就会发生动摇帝国根基的黄巾起义。把张角三兄弟提前抓起来或者杀掉的做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要有大量没法生存下去的流民存在,杀掉了张角,自然会有李角、王角出来(牛角就免了,因为朕姓牛)。要是把帝国治理好了,百姓安居乐业,再多的张角也翻不起浪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