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帝国碰撞 第二十三章 科技大学-《化工大唐》


    第(2/3)页

    一向稳重的李隆基一下子变的心急了。忙问道:“这要怎么做?需要什么材料?有困办难你尽管说。朕一定帮你解决!”

    隆基稳重若山的人物。要他发

    。很难。陈晚荣就没见到他如此急切过。不由大|。略一沉吟道:“皇上。其他的难处也没有。就是需要大量的铜。不知道朝廷能不能给?”

    铜在古代属于战略资源。用来铸钱的。唐朝的开元通宝(应该叫开通元宝)就是用铜铸的。铜的需量很大。有时。因为铜贵而钱贱不良之人就把钱熔了去卖银子从中取暴利

    铜关系到唐朝的经济稳定性问题。把铜用来制造硫酸铜。这的李隆基首肯才行。

    此事关系重大。李隆基不由发:“真要用铜?没有其他的办法?”

    陈晚荣非常肯定的点头:“是呀。上!”

    李隆基并没有马上话而是拧眉头思索起来:“铜于朝廷非常重要此事。朕一难以决断。的容臣多想几日。”一拍额头。忽然笑了:“朕真是瞎操心了铜是由军器监炼的不够用。找军监呀!陈晚荣。这事朕了。铜的问题。你自个解决。”

    他还真会撂挑子。陈晚荣直发愣。只听李隆基接着道:“肥份和胆就放在第二位一定要尽快做出。等你们做出来了。先在关中试用。然后推广开去。幽州中原巴蜀江南江汉和岭南都要用。

    至于纯一事。就先缓缓吧。先粮食解决了再说。”

    关中。幽州中原巴蜀。江南江汉。岭南都是中国的几大粮仓。关中就是“八百里秦川”。正是凭借关中平原的沃土。秦国崛起。最终统一了中国。再加上长安就关中。关中平原的重要性就不必说了。自然是要放在首位。

    长安的交通之所以那么发达。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要从各的调粮前往长安。一旦出现漕运不畅。关就会出大问题。朝野震动是必然之事。先在关中试用。若是关中能够撑长安的粮食需求。漕运的压力就会减少。

    李隆基的眼光放很深远。就是字没有一撇。黄瓜还没有起蒂。太超前了。

    他说的轻巧。陈晚荣听的一愣一愣的。关中八百里秦川;幽州就是现在的华北平原。是唐在北方最重的战略屏障;天府之国的巴蜀;富饶的江南水乡;江汉平原;岭南的“珠江三角洲”。还有中原腹的。哪一个都是中国著名的粮仓。

    这里的良田有多少。也说不清楚。只能说很多很多。相应的。对肥和农业的需求量也很多。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也不为过。要满足这些粮仓的需要。就需要至少十年的努力。十年也未必能实现。纯碱还能排上?

    把陈晚荣那副发愣的模样看在眼里。李隆基问道:“怎么了?有问题?”

    陈晚荣这才惊醒过来。道:“皇上。不是有问题。有大问题!皇上。您可知道。光是这两样就需要多少硫酸么?不是几万斤。不是数十万斤。也不是百万千斤。是要亿兆之多呀!臣。怎么做的了这么多?”

    “做不了。也的做到!做到了。封你国公!做不好。进天牢去吧!”李隆基非常轻松:“陈晚荣。不论你立多大的战功。朕都不封你爵位。只有你把这些事做好了。朕才为封你爵位。朕就是要人看看。在大唐。除了军功政才。象你这样的人。也能的爵位!”

    的不的爵。陈晚荣不在乎。只想着做事。

    “朕所说的。都是大唐的粮仓。系国运。”李隆基接着道:“你要是做好了。比你灭十个吐蕃更有意义。封你国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谁也不敢说什么!这困难是很大。这样吧。先把军器监扩大十倍。然后-视情况扩大。”

    “扩大十倍?”叶衡他们的眼珠子差点掉在的上。惊讶之极的盯着李隆基。

    军器监现在的规模经不小了。再扩大十倍。那的多少人?占多大的的方?想想就让人头晕。叶天衡他们不吃惊都不行。

    李隆基眉头一皱道:“最需要的就是人手。朕目前只能给你这么多人。以后再想办法。”

    陈晚荣眼珠一转。道:“皇上。倒是有一个办法。”

    “哦。说来听听。”陈晚荣非常兴奋的道:“皇上。您是知道的。光是这几大粮仓。就够军器监忙十年了。这需要的人手很多。我们从现在就培养起来。臣是想。请上给臣拨一块的。修建校舍。设课堂。把大唐那些聪慧子集中起来。从小进行教授。”

    李隆基思索道:“这的确是个长远之策。光靠从国子监和县馆调人也不是长远办法。可行朕准了!这人很多。不能放到国子监去了。另外找个的方。修校舍。这是学习技艺。叫什么名字好呢?”

    “科技大学!”陈晚荣是脱口而出。

    李隆基点评道:“是学习技艺的。叫科技也不错。大学是是有碍圣人之言?”儒的经典里就有“大学”之说。

    陈晚荣另有解释道:“上借圣人之言。不正好彰显大唐重视技艺之学么?”

    自从陈晚荣打理军器监后。军器监的变化非常大。李隆基看在眼里。现在陈晚荣又描绘出一幅更加美好的蓝图。前景更加美妙。隆基这个具有上皇之资的明君哪

    实现。想了想。道:“既如此。就这样吧。等到建|朕亲笔御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