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九十六、针锋相对-《抗日之快意恩仇》
第(1/3)页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一百九十六、针锋相对
在兰封战役结束后,中日双方在开始调整布置,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变化。
虽说中**队暂时扼止住了日军在兰封一线的进攻,但是中**队参战各军也已筋疲力尽,无力向鬼子发动进攻,双方也就开始为后面的大战积极的蓄积力量。战争双方高层的目光都同时放到了武汉。
位于长江与汉水交汇处,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早以‘九省通衢‘、繁荣发达而蜚声中外。自星空俯视,宛若一翩翩彩蝶起舞于大江水系之间,素有‘江城‘之名。
据考证,数千年前此地即有先民居住。在市郊黄陂县发现的盘龙城遗址,系距今约3500年的商代宫城,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早在明朝,汉口即列位天下‘四大名镇‘之一,往来熙攘,交易繁忙,商贾云集,誉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商品集散重地,有‘货到武汉活‘之说。
清朝中后期,武汉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长达数十年间对外经贸总额列全国次席,仅低于上海,人称‘东方芝加哥‘。武汉也是我国近代工业重要发祥地之一,著名的‘汉阳造‘在旧时代的中**人当中一度风靡。1837年,身为湖广总督的林则徐在武汉严禁鸦片,系后来波澜壮阔禁烟运动之创举。1911年,武昌爆发辛亥革命,一举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浓浓一笔。1986年12月,武汉被认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可谓实至名归。
武汉是江汉平原上的一颗明珠,地居中华腹地,战略地位重要。此处水网纵横、湖泊遍布、港湾星散,扼长江东西水道之中心、连南北陆路之要津,自古以来即是兵家必争之地。
武汉在夏代属荆州,秦时属南郡,在汉朝属江夏郡,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即发生于此。‘武昌‘之名即起于三国孙权时,源于‘因武而昌‘之意,其在军事战略上的意义由此可见其一斑。人云,属‘襟带吴楚,东下可以制长江之命脉,西上可以杜川、湖之门户,又渡江而北,右可以扼山南之肩背,左可以捣中原之肘腋‘之地。
‘热血沸腾在鄱阳,火花飞迸在长江,全国发出了暴烈的吼声,保卫大武汉!武汉是全国抗战的中心,武汉是今日最大的都会,我们要坚决的保卫着她,像西班牙人民保卫马德里,粉碎敌人的进攻,巩固抗日的战线,用我们无穷的威力,保卫大武汉‘。
这是武汉会战期间流传在大江南北一首为人广为传唱的歌曲的歌词,名字就叫《保卫大武汉》。歌词作者郑律成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众所周知的《延安颂》、《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作品也都是他的创作。
歌词虽短,却简明扼要地道出了发生武汉会战的背景原因。
南京失陷之后,重庆被国民政府宣布为陪都,但实际的抗战首都却一度在武汉。除了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及其办公机构,以及监察、司法、考试等部到了重庆之外,包括军政部、外交部、财政部、内政部、交通部、经济部、教育部、卫生部和经济委员会、建设委员会、侨务委员会、四大银行、邮政储金总局等在内的重要的、关键性的政府机关职能部门,以及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等正面战场最高决策指挥机构等,都是直接迁往武汉办公。此外,各国驻华使节也都是移至武汉。
因此,会战爆发之前的武汉事实上就是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抗战的中枢。正如日本大本营在制定此次作战计划,解释其作战目标时所言,‘只要国民政府还盘踞在汉口,汉口就是主要以西北各省为其势力范围的**军和主要控制着西南各省的国民党军之间的接合点和两党合作的楔子‘、‘为了摧毁抗日战争的最大因素--国共合作势力,攻下汉口是绝对必要的。‘
正是基于当时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武汉成为了抗日战争初期阶段各方关注的中心和焦点。正如1938年1月11日最高当局在第一、第五战区团以上军官参加的高级军事会议上所言,‘自从上海、南京失守,我们惟一的政治、外交、经济的中心应在武汉,武汉决不容再失,我们要维持国家的命脉,就一定要死守武汉,巩固武汉‘。
决心已下,战争双方高层开始了运筹决策。
先说汹汹而来的日本侵略者。日军统帅部的战略总方针是‘速战速决‘。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