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重拾纸笔,师兄又回来了!-《从小说开始的文娱大莽夫》


    第(1/3)页

    华东传媒大学,文学社,自从指导老师庞风解读了李想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后,

    他不仅在网上拥有了一大批粉丝,成为了明星老师,也让文学社在华东传媒大学声誉日显。

    许多同学慕名加入文学社,今年的新社团招生,很大一部分新生申请加入问学生,都是因为李想。

    对那些抱有文学梦的少年来说,加入文学社,跟庞风老师近距离接触,听他面对面讲解李想文章的深沉涵义,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所以今年的文学社,招生人数突破了往年,成为了华东传媒大学人数规模最大的社团。

    国庆节过后,大一的新生也开始逐渐适应了大学的生活,他们当然知道自家学长在短篇小说活动中大杀四方,正在创造历史。

    而这段时间,也是文学社举办活动最频繁的时间,庞风老师隔三差五,便会展开研讨会。剖析赛道作品,不少人听得津津有味。

    阶梯教室里,人挤人,人堆人,连过道上都坐着很多同学,庞风端着保温杯走到讲台上,打开投影仪,对众人说道:

    “今天我们赏析的小说是半个小时前,你们的学长在短篇小说活动第七赛道发布的作品,它的名字叫做受戒。”

    庞风说道:“给你们半个小时,你们仔细分析一下,写出一篇读后感交给我。”

    “文学社招新并不严格,但是对于你们这些大一的新生来说,我也想掂量掂量你们的水平到底是处于哪个区间,我好讲解的更透彻。”

    庞风老师这么一说,台下的人乌泱乌泱赶忙拿出笔记本,    点开短篇小说活动网站,    聚精会神的阅读。

    庞风静静的坐在讲台上,    拧开保温杯,吹拂着热气,美美的喝了一口茶。

    他并不属于那种想在文坛扬名的人,    但是他热爱文学,所以他愿意当这个指导老师。

    庞风本以为将这个文学社维持原样,    便已经大不易了,    谁知在李想的带领下,    竟然掀起了一股文学热潮。

    文学社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而他作为文学社的指导老师,    多次受到了校领导的表彰,既能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又能收获赞誉,    收获掌声,    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目前的生活,    庞风简直满意的不能再满意了。

    【舅舅按照约定的日期又回了家,    带了一件他自己穿的和尚领的短衫,叫明子娘改小一点,    给明子穿上。

    明子穿了这件和尚短衫,下身还是在家穿的紫花裤子,赤脚穿了一双新布鞋,    跟他爹、他娘磕了一个头,就随舅舅走了。

    他上学时起了个学名,    叫明海。舅舅说,不用改了。于是“明海”就从学名变成了法名。

    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

    穿过一个县城。

    县城真热闹:官盐店,    税务局,肉铺里挂着成边的猪,    一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卖茉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他什么都想看看。

    舅舅一劲地推他:“快走。快走。”

    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

    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

    明子和舅舅坐到舱里,船就开了。

    明子听见有人跟他说话,是那个女孩子。

    “是你要到荸荠庵当和尚吗?”

    明子点点头。

    “当和尚要烧戒疤呕。你不怕?”

    明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

    “你叫什么?”

    “明海。”

    “在家的时候?”

    “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荸荠庵。——给你。”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

    大伯一桨一桨地划着,只听见船桨拨水的声音:“哗——许。哗——许。”】

    半个小时转瞬即逝,许多同学写了七八百字的赏析,一副信心满满的默默杨,举手踊跃发言。

    彭枫微微点头,显然对眼前的一幕,感到十分开心,他随意点名一位前排的同学:“就你吧,你说说看。”

    “是。”扎着马尾辫的少女起身,    深吸一口气,说出了她的看法:

    “《受戒》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化小说。它所表现的既非重大题材,故事情节亦缺少大起大落的戏剧性冲突。

    明海与小英子的初恋不曾遭遇波澜起伏的曲折,    李想在描绘这段感情时,通过含蓄节制、意趣盎然的细节描写,    着力表现出其健康明朗的诗意状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