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汤和摇头苦笑:“李先生啊,这可不是胸怀的问题。我听说那刘伯温来之前,还先去了工程院,似乎跟那朱斌是一伙的。 他刘伯温跟咱们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呐,李先生啊,咱们都是淮西出身的,可那刘伯温却是浙江官吏出身,杀过我们不少的义军兄弟啊。 如今被元廷抛弃,穷途末路了,才投靠到咱们这边,咱们这些弟兄啊,信不过他!” 徐达也忍不住:“哎!你们说,那朱斌,又到底是个什么来头?虽然听说其曾经占了怀远,也是咱义军一边的,可我却总感觉其神神秘秘的。 如今那刘伯温见上位之前,竟先去工程院见了他。” 汤和点头:“以我看呐,他两人应该也是一伙的,都不过是被那元廷抛弃,走投无路之下,看上位占了金陵城,才来投靠的! 不然上位没占金陵城之前,怎么不见那朱斌前来投靠上位?也不见那刘伯温过来,这锦上添花啊,却是人人都会,能像李先生这样雪中送炭的,可是少之又少啊!” 终于李善长也不禁一叹:“唉!今非昔比啊!刘伯温已非当年。再说了,这些话跟我说也没用啊。这刘伯温,又不是我请来的。” 李善长老眼皮一耷拉,一脸的阴阳怪气,那刘伯温又不是我请的,你们跟我说有什么用?要说你们却找上位说去。 至于朱斌,则直接被其忽略了,因为明显在朱元璋面前最得宠的,却是那刘伯温。 徐达立刻忍不住:“我现在就找上位说去,跟上位摊开了说。” 李善长赶忙抬手阻止道:“哎!呵呵呵,我劝你们啊,还是不要去。那刘伯温刚刚来,那朱斌当初献的计也起了点用,尤其那刘伯温,得给人家留点儿尊严嘛。 再说了,他今天献上的那几条建议,也稍微有点价值,至少上位很是喜欢。 所以徐帅、汤帅啊,要耐心一点儿嘛,多听听,多看看,等日子长了,相处的久了,到那个时候,再说也不迟嘛。” 眼下那刘伯温刚献了几条建议,上位正喜欢呢,此时却不便去说,且慢慢等待机会,我们再一起挤兑他,岂不是更好? 同一时间紧接,朱斌便也收到了南方蕲州的兵变。 那陈友谅竟还是杀了徐寿辉,然后再杀倪文俊。 不过这一次,因为自己一封信,却让那倪文俊削掉陈友谅一只耳朵,至少也改变了一点,让那陈友谅少了一只耳朵,此时却也已经恨到吐血。 还有就是写的那封信,却被陈友谅得去了,然后依为至宝,自不是当成什么至宝,而是要记在心里,这到底是谁阴了其陈友谅? 朱斌身边则并没有其他人,平时最亲近的也就只有刘大、刘二,跟两人也都是仿佛兄弟一般,对于什么才能、千金的却都丝毫没有兴趣,至少眼下是没有兴趣。 那找女人,又哪里有争霸天下更有趣?于是朱斌一边看着手中的信,一边也不禁笑道:“刘大、刘二,你们说我改日要是再给那陈友谅送一封信,他看到一样的字迹,还会不会相信?” 两人虽然因为身份职位的关系,都变得性格好像也阴暗了,但在朱斌面前时,却都还是将朱斌当做真正的大哥一般。朱斌当初却不仅是救了其两兄弟的命,更是其两兄弟心中的天,可以神机妙算一切的神一般! 于是刘大也忍不住应道:“大人的信落在那陈友谅手上,将来无论大人给那陈友谅写什么,那陈友谅都必不会信。” 刘二同样忍不住:“大人,我也这么认为,或许如此还可以利用一下。” 朱斌不禁微笑点点头:“那陈友谅,刚杀了徐寿辉,又吞并了倪文俊兵马,却也需要时间消化一下,暂时还不会招惹上我们。 这等过后,等他腾出手来,就必然会北伐,而且那陈友谅喜欢发誓,且也必会发誓多长时间内拿下金陵,到时我再给他写信,告诉他要打的某座乘是空城。” 刘二立刻忍不住:“大人如果不写信的话,或许他还敢打,如果大人写了信过去,只怕就是空城,他也不敢打,甚至不敢进了。” 朱斌也再微笑点点头:“嗯,刚好我们还有时间,那陈友谅却会先将四周地盘占领了,才会倾兵北伐,我们也要早做准备。剩下来这段时间,就先主要研究火器吧,那燧发枪弄出来多少了?” 刘大立刻:“八百九十三把。” 朱斌再点点头:“嗯,还有炸药,要安全第一,放开了生产,到时我们就可以以摧枯拉朽之势一统天下!到时候这天下啊,就暂时安宁了。” 而李善长准备等待机会联合众将领,合适的时机向着刘伯温发难,朱斌却一众人会何时发难,正是那察罕帖木儿将小明王、刘福通揍出汴梁城之后。 然后脱脱再挥兵南下,到时如果建议向元廷称臣的是自己,这锅要不就还是由自己背吧,那刘伯温却是个老好人,只要附议一下就可以了。 至于陈友谅,朱斌同样知道,这接下来却就会一月下一城,先率军攻陷安庆,然后再破龙兴路、瑞州,继续再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路。 而其自己则会领兵进入抚州,然后再破建昌路,进而攻破赣州,再破汀州,继续再破衢州、襄阳路,然后再遣部将王奉国攻信州。 似乎要半年时间,就要跟朱元璋的兵马接触了,刚好到时张士诚也会狠揍刘福通、小明王,可以腾出手来先将其陈友谅打成狗! 所以眼下依旧只需要等就行了。 而在刘伯温、杨维桢等人的眼中,也正是如此才是最深不可测的,可谓上兵伐谋,究竟什么才是上兵伐谋?那就是不动一兵一卒,先占金陵城,再短短数月内让百姓归心,更拥兵数十万,同时兵马还在不断的增加。 于是紧接第二日,金陵城便也难得聚议的上一次小朝,然后朱斌、杨维桢、刘伯温、宋濂同样都到场,可谓文武百官齐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