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大清的覆灭,新时代(终)-《我将在诸天世界高举龙旗》


    第(2/3)页

    尔康彻底熄灭了逃跑的想法,并几次找机会询问五阿哥为何留在这里,询问他为何不想回去过锦衣玉食的日子。

    “我无脸面对皇阿玛!”

    听了这话,尔康也是满脸羞愧。

    他亲眼看到近五万如同猪一样被那些南蛮子抓到。

    若是他之前小心一点,也许他带领的几万大军不会败得那么憋屈。

    可惜木已成舟,世上有没有后悔药,澎湖的战败,将会让他后悔一辈子。

    永远也修复不了的那种!

    叮咚~

    尔康连忙将耳朵竖起来。

    他的每日最爱到来了。

    “今日要闻。我军第三师在陈年师长的带领下光复川蜀全境,此刻朝更西的方向进攻。”

    “竟然彻底搞定了川蜀,真快啊!”尔康喃喃自语。

    “希望来点好消息吧!也不知道玉儿如何了。”

    尔康干活两年,最喜欢听故事。那轻柔的嗓音经常能抚平他的创伤和疲惫。让他的心灵得到抚慰。

    实况新闻继续讲述。

    因为光复川蜀全境,广播员讲了很多。

    “广播员的声音沙哑了不少,听上去好像是感染了风寒,也不知道吃没吃药~”

    他往嘴巴里扒拉菜,广播还在继续。

    “今日插播一条要闻。乾隆皇帝弘历将会于今日抵达弯弯击隆,然后巡回讲述他罪恶的一生……望大家引以为戒。”

    正在端饭的五阿哥的手顿时抖了起来。

    吃饭的尔康也丢下手中碗筷。

    他抓着身旁的囚犯:“她刚才说的啥?”

    这个被他抓着的罪犯惊恐地看着凶恶的尔康。

    “队长…咳…咳!”

    尔康一愣,随后松开衣领子。

    “额咳咳~好像是乾隆爷要来咱们这里进行巡回演讲了。”

    尔康给他一耳光:“你再说一遍?”

    “好像……”

    “编号三五七七六,为何你无故殴打工友?”五阿哥的声音响起。

    尔康转过身子,激动地抓着他的胳膊:“五阿哥,你听到了吗?那不是真的吧?”

    五阿哥眼中露出一丝复杂:“是真的。尔康,放弃你那不切实际的念头吧,大清…已经亡了!”

    尔康:“……”

    你可是阿哥啊?

    为何听到大清亡了后,你一点也不伤心?

    难道大清在你眼里屁都不是吗?

    尔康听到了广播,其他地方忠于大清人,自然也听到了这个声音。

    当他们听到乾隆要过来讲述他罪恶的一生的时候,无数人惶恐,不安。

    “我不相信!大清不会亡!大清不会亡!”

    有人疯了。

    几天后,当身穿龙袍的乾隆出现在矿场上,然后讲述自己的过错,让大家洗心革面的时候,无数矿场的囚犯彻底崩溃了。

    他们所坚持的高傲被乾隆三言两语地击穿。

    他们最后的希望之火,彻底被熄灭了。

    大清,真的亡了。

    一年多了,巡回演讲无数次的乾隆苍老了很多,他至少瘦了二十多斤。

    但他的任务还没结束,他的演讲还要继续。

    在这里,他至少要进行至少三十场演讲。

    爱新觉罗家族的高傲,随着无数次的自污式的演讲,彻底粉碎。

    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没感情的机器!

    在这里待了半个月,乾隆被恩准休息了一天,然后再次返回,他要去川蜀。

    呜~

    一声嘹亮的笛声后,一辆由钢铁制作的船停靠在码头。

    大批的工人开始用各类吊装设备搬运物资。

    船上装的东西很多,但最为重要的是书籍。

    书籍是国外的,都是一些看不懂的文字。

    不过看不看得懂没关系。

    因为这些书籍有人用手工摘抄和复制。

    而这些摘抄的人,则是经过了劳动改造,然后罪责降级的读书人。

    精神抖擞的曹雪芹看着工人干活马虎,立刻呵斥:“哎,干活小心点,这可是重要文物。”

    曹雪芹很久之前就被抓到弯弯了。

    因为他表现不错,身体重病又被治疗,很快就升任一个抄书负责人。

    他平日里除了带人抄书,还会自己写书。

    那本叫做《石头记》的书写出来后,广受好评!

    实际上像曹雪芹一样的读书人很多。

    有的人脑子转不过来,被儒学限制在规矩中,无法转换成新的人格。

    但是给他们一个舞台,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知识储备。

    甚至让他们当一个纯粹的工具人,都是可以的。

    没有无用的人才,只有不会用人的领导。

    把这些罪犯抓过来当复制粘贴的码字机器,让他们废物利用,偶尔也能发现一些惊喜。

    就如曹雪芹就是一个惊喜!

    抄书,复制自然是为了璀璨文化。

    从陈牧那边搞定西欧各国,返回了这里后,他们一直跟对方保持交流。

    这种交流主要是用各种工艺品,然后换取一些书籍,文物。

    南洋,中东,本子,棒子,也是如此……

    几年下来,这边获得了几百万册书籍,大批文物。

    这些东西都是读书人来摘抄和复制。

    他们不需要理解外语文字的意思,只需要一个字母和标点也不差地复制过来就行。

    后期这些书籍都会被整理,然后放到各处的图书馆中。

    根据计划,他们要在建造至少五十座至少可以容纳千万册的书籍。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百万的读书人来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不过抓到了那么多大清读书人,总有完成的一天。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