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再到陪都-《抗日学生军》


    第(2/3)页

    他双腿一并,敬了个端正的军礼。

    众记者一愣,然后哄然大笑。不待他人开口,张野紧接着说:

    “小弟理解诸位的迫切心情,不过这一路远来,风尘仆仆,现在实在是不能用最好的状态来面对大家!好在下午就是记者会,请诸位再耐心等待片刻,好不好?”

    又看看李校副:

    “大家看我们老的老小的小,就发扬一下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啦,下午一定让诸位问个够!”

    说完连连拱手。

    那些记者又是吃惊,又是好笑,果然让开一条路,让他们三人进去。

    杨长海和沈最等人根本就没下车,这时早绕到了酒店大堂里,笑吟吟看着他们进来。杨长海和沈最都竖起拇指说:

    “佩服,佩服!”

    张野看着他俩那促狭的眼神,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陪都的酒店,比省城泰原又高了一个档次。安顿下来后,一行人在酒店吃了饭,沈最三人就告辞离去。

    下午的记者会只有杨长海陪同,但他显得极为谦逊,将面对记者镜头的机会均让给三人,张野知道他的身份不宜过多曝光,也就不跟他客气。

    也许是上午没有达成目的,下午记者们的提问果然特别热烈。提问的要点,大都是冲着张野在省城报告中的抗战三个阶段理论,还有许多则关注卧龙山大捷和当前山西抗战的最新进展。张野也没有食言,耐心一一作答,且始终面带微笑。李校副和胡翔也同省城时一样,少有被人关注,偶有问到,他们也都推给张野来答。如是几番之后,就没人再理他们。

    这时突然有个记者站起来问:

    “请问张长官,身为学生,是否应以读书为重?张长官投笔从戎,虽然是一段佳话,但若全国学生都以此效仿,是否有本末倒置之嫌?”

    此话一出,大厅内竟然静了下来。

    张野心说找碴的来啦,面色不变,从容说:

    “这位记者先生不知不哪家报社的?小弟孤陋寡闻,不知能否认识一下?小弟亦不知你这一问,是代表着全国的学生?老师?还是什么别的人?古语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张野虽是普通学生,却也知道坐在课堂里念书,比起在枪林弹雨中拚命要舒服得多。可是山西全境,都是连绵战火,山西的乡亲,正在日寇的铁蹄下呻吟!纵观全省,哪里还找得到一块安静的课堂?张野若不是先拿起枪来,恐怕今日就在日本人的矿山里挣命!哪里还有端坐在这个灯火辉煌的大厅来回答尊驾提问的荣幸?其实也不用张野号召,日寇的刺刀就是最大的号召!山西一省燃起战火,山西一省学生抗日;全国处处燃起战火,举国上下学生抗日!另外,张野以为,学生放下书而拿起枪,本就是不得已而为之,亲者痛而仇者快,是极为沉痛的事!记者先生将其比做鸳鸯蝴蝶才子佳人一般的佳话,恕张野不敢苟同!谢谢!”

    张野说完坐下,大厅里一片寂静。这时又一个记者跳起来:

    “张长官,本人是《早日新闻》的记者。请问张长官,大日本帝国的军队进入山西,乃是为了协助贵国剿灭乱匪,共建大东亚共荣圈而来,是两国亲善的表现!张长官口口声声说我皇军如何如何,是否有悖两国亲善的本意?”

    张野心里一怒,也不站起,抓过话筒说:

    “本以为今天是记者会,没想到狗也跑进来了,把门的失职啊!表现两国亲善,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我们哀悼天皇先生逝世,可以带一束鲜花,也可以燃一串鞭炮!倒是少有听说,不请自来,拿着武器跑到别人家里表示亲善的!我国的土匪,自有我**去剿,谁请过你们?天皇先生若真有诚意表示亲善,大可以将他的公主殿下嫁到中国来,两国结成亲家,岂不是好?至于陪嫁的武器,就不必了。三国时孙权嫁妹,结婚带刀,吓得刘皇叔不敢进洞房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咱们中国人胆儿小,经不起吓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