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弹幕不断议论。 此刻,叶秋笑着继续道:“前面我不是说过一个小道士,大家还记得吧?” “当然记得啊!” “是发现藏经阁的那个道士吗?” “这跟道士有什么关系啊?” 观众们的眼神中,布满了疑惑不解。 叶秋看着弹幕:“当然有关系。” “因为他误打误撞打开了一座石窟,在里面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莫高窟藏经洞。” “眼前的景象让他的心中久久不能平复,他在里面发现了大量洞窟,洞窟的墙壁上有许多精妙绝伦的壁画和佛像。” “不过他毕竟只是个道士,对这些也提不起多大的兴趣,只知道自己可能是找到一处古代的佛教圣地。” “为了将洞窟的一部分改为道观,王圆箓对莫高窟进行了清扫,而就是在清扫的过程当中,王圆箓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 “藏经洞里是数不尽的文物,里面存有五万多卷古代书卷,不仅包括佛经,还有许多珍贵的古代文献” “即使王圆箓文化程度不高,他也知道自己面前这些文物的重要性,因此他连忙找到当地乡绅,达成统一意见,将此事上报,并且保护好这些书卷壁画。” 听到这里,观众们很疑惑。 “这不是好事吗?” “感情这个小道士,是个好人啊。” “既然这样,重要的文物为什么还会丢失?” 井川里予同样问道:“叶秋,后面发生了亲什么,快继续说。” 叶秋淡淡道:“有观众说道士是好人,的确,他的初心是没错的。” “然而残酷的是,当时的清政府已经腐败至极,应对各种问题已经精疲力尽,对于远方的一处文化发现根本无暇他顾。” “而地方的官员愚蠢黑暗,不仅不重视莫高窟,还将艰难批下来的保护经费尽数克扣贪污。” “在这种情况下,王圆箓进行了努力,筹集经费对莫高窟进行简单的修缮和保护。” “只是王圆箓终究只是一位半路出家的道士,面对蜂拥而至的贪婪者,王圆箓迷失了。” …… “1907年,鹰国考古学家斯坦因来到敦煌藏经洞。” “以帮助王圆箓修缮道观为由,骗取王道士进入藏经洞,用了两百两银子,带走了24箱写本和5箱艺术品。” “而这些藏品大多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约有1.37万件。” “因此你去大英博物馆参观,也不必惊叹它的艺术品为何如此之多,那时因为都是从华国偷盗骗取过去的。” 听到这里。 观众们全部大惊失色。 一些情绪偏激的,甚至双拳紧握,红了眼眶。 “什么狗屁考古学家!这分明就是骗子,垃圾!” “妈的,我好气啊!” “我们国家的宝贝,结果成了其它国家的珍藏??” 观众们大部分都是小青年,明辨是非,懂得爱国。 一听到这个,当场就忍不住了。 …… “哎!” 此时,叶秋也是深深叹气:“如果仅仅只是鹰国这一次,那也还好说,损失并不是最大。” “关键是,自从那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1905年沙皇俄国的奥勃鲁切夫来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为诱饵,骗取了--批文物。” “1907年,鹰国人斯坦因,仅用数十块马蹄银,劫取了约一万多卷,同时还有佛教绣品和佛画五百多幅,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盗走文物六千多卷,现在藏于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 “另外由于清朝管事无能,1910年在将被劫余剩的文物运往途中,文物又一次一次地被偷、损坏、遗失。” “还有,1940年,张大千在此描摹壁画时,发现部分壁画有内外两层,他便揭去外层以观赏内层,张大千剥损的壁画总共约有30余处。这些,都造成了华国考古史上难以估量的损失。” 一口气,叶秋将自己所知道的,全部说了出来。 此刻,所有的观众目眦欲裂。 如果,先前鹰国的第一次欺骗,仅仅只是让大家感到愤怒话。 此刻,所有观众的情绪都爆发了,怒不可遏! “这群人,真特么的该死啊!!” “太恶心了这群人!!” “整个莫高窟的重要宝贝,竟然有四分之三全部都在国外??” “玛德,简直难以想象,莫高窟的损失有多大!!” …… 此刻,井川里予同样感到很气愤。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深深的爱国情怀。 一想到这么多,原本属于华国的宝贝流落在外,井川里予就气不打一处来。 “后来呢?莫高窟是怎么在经历了摧残之后,又变成现在这样了?” 井川里予又问道。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