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南北差异,均田免赋-《长生可否》
第(2/3)页
嘉靖让仪仗走陆路进去, 而他则与张执象乘着小舟进桂园,一路上欣赏南京城的山水庄园, 不由吟道:“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越是在江南游历, 越是能够感受到,南边与北边仿佛就是两个世界。
江南富得流油。
但就田赋而言,北边却占了六成, 甚至七成, 江南常常“遭灾”,收不上税, 挨过几年, 朝廷不得不免除旧债。
归根结底, 还是江南的官太多了。
张执象听出嘉靖的感慨, 说道:“既然南北如此割裂,那么正好我们做北边的事,阻力也要小一些。”
“南北的乡村也是大不同的。”
“北边的乡村大多还是行政结构,以里甲制度为核心,所以朝廷还能收上粮来,而江南不一样,即便土地不属于士绅豪商,也是属于宗族的。”
“王家有这方面的调查数据。”
“士绅豪商暂且不论,那些地方宗族抱团取暖,对抗外来土地兼并必须要有内部的足够公平, 所以他们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均田免赋。”
“均田,是家族内部的共同劳作,以有限的劳动力来处理宗族的耕地, 然后纠集剩余劳动力以村落宗族的形式进行百业生产, 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
“因而他们内部的粮食,是根据人口来配置的,然后根据不同的贡献, 来分红得银钱。”
“江南与北方不同。”
“基于大明的海外贸易,北方只有农产品和矿石等原材料可以卖钱,而南方则是各种手工业、工业商品,一块红砖,一口铁锅,都是海外极其看重的产品了。”
“他们只要生产,基本就能卖钱。”
“两者的社会形式已经不同了。”
“因而江南的地方宗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完成了均田,实现了全族人的共同富裕,有了财富结余,宗族才能办学校,让孩子们都上学,因而江南的文教与北方是两个水平。”
“这也导致了江南的士大夫,远多于其他地区, 大明的内阁首辅,有一半以上都出自江南。”
“基于这份权势。”
“上有朝堂重臣配合, 每年交税的户数又越来越少,许多地方宗族已经实质性的实现了免赋,田赋徭役, 朝廷都没有以正规渠道征收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