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气象多普勒雷达。 这便是徐云在拿出阻尼器之初,便想好的一个大杀器! 多普勒效应。 这是一个距离眼下这个时代提出已经有近百年的经典物理现象。 当初徐云在1850副本收尾的时候,还曾经在剑桥大学中遇到过它的提出者克里斯蒂安·多普勒。 这个效应在后世的运用范围也同样很广,涉及到了大量的军事和民用领域。 例如气象多普勒雷达、彩超、多普勒成像仪等等。 还有经常超速被开罚单的同学,检测你们超速记录的测速雷达靠的也是多普勒效应。 但另一方面。 这些后世普及到不能再普及的多普勒技术,却几乎都要到上个世纪70年代后才会发展起来。 也就是从1842-1970年这130年左右的时间里,多普勒效应几乎没有什么对标的物理技术落地。 这里之所以用‘几乎’,主要原因在于声呐探测算是与多普勒效应有关。 但它并不是靠着多普勒效应而出现的,只能算是勉强沾亲带故。 而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多普勒效应仪器,便是...... 气象多普勒雷达。 气象多普勒雷达的原理上头已经介绍过一次,此处便不再赘述。 它的概念提出于60年代初期,实际运用则要在接近70年代的某个时段,具体时间过于敏感便也不再详述。 总之在眼下这个时间段,气象多普勒雷达连海对面都还没拥有实物,甚至设计过程才进行到了40%左右。 至于国内的第一台气象多普勒雷达就更晚了。 国内要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才会由国家气象局和蓉城的784厂合作,成功研制第一部s波段714sd和第一部c波段714cd型多普勒天气雷达样机。 没错,这还只是样机。 至于第一台真正投入使用的气象多普勒雷达,则还要一直晚到1992年。 在气象多普勒雷达雷达面世之前。 气象领域的气象雷达只能通过回波作定性分析,否则也不会晚到1954年才出现人类史上的第一次数值天气预报了。 视线再回归现实。 此时此刻。 老郭整个人背靠在医院配备的木头椅子上,喃喃的重复着着这个名字: “气象多普勒雷达......” 说话的同时,他的内心更是感慨万千。 作为一名专业的物理从业者。 老郭如今虽然没有见到徐云所说的实物。 但光凭徐云描述的原理便可以确定,他所说的仪器大概率是可运作且可取得成效的。 而且这种雷达可以采集到的数据,何止十万倍那么简单? 毕竟太气层中的粒子可是太多太多了...... 只要条件合适,百万倍甚至千万倍的数据都可以收集到手——那时候计算反倒会成为一个大问题了。 更重要的是..... 这是一种气象雷达! 要知道。 在目前的科研领域中。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即便是毛熊还有海对面,它们有关气象雷达的发展水平也就那样。 人类第一台气象雷达出现在1943年,距离现在大概二十年不到。 当时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出了一台风暴雷达,主要用于风暴的位置,原理极其原始,而且现在还在运行。 又比如目前国内的气象雷达。 国内的第一台常规气象雷达落地于三年前,由老郭的好友保铮通过军用843测高雷达改制而成,全名为703型雷达。 它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 用于预测台风。 可以这样说。 如今全球范围内的气象雷达基本上都是用于观测大型气象灾害,比如说台风、飓风等等。 除此以外。 普通的降雨啦、降雪啦、沙尘暴啥的它们压根预测不了,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相当于一个大型的望远镜。 可眼下徐云所说的气象多普勒雷达,却仿佛在老郭的面前开出了一条通天的新路..... 很多很多年以后。 老郭和徐云见面的这一天被赋予了许多特殊的色彩,二人的交流也被冠以了很多莫名的光环。 比如稳重的有【改变人类历史的一次对话】。 整活的则是【同志,这是你们加速器的密码】等等。 还有人戏称这是【鸡兔同笼】,所以将其称为【笼中对】...... ......... 过了片刻。 老郭将内心的震撼彻底‘消化’完毕,随后才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徐云: “韩立同志,这个气象...气象多普勒雷达,组装起来需要哪些流程和零件?” 老郭没问徐云能不能给出组装方案,毕竟此前徐云曾经说过一件事: 整个设备的投入大概要几万块钱,时间快则三四天,慢则七八天。 也就是说徐云肯定清楚具体的步骤,甚至知道一些更加详细的内幕。 “零件啊......” 果不其然。 徐云很快摸了摸下巴,慢慢说道: “从结构上来说,一台气象多普勒雷达基本上可以分成八个环节。” “也就是天线、天线罩、信号处理器、伺服系统、发射机、接收机、波导管和显示器......” “韩立同志,你先等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