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在为众人介绍好b1实验厅后。 季向东又带着众人先后参观了b2、c1等比较特殊的实验地点。 毕竟一来很多设备还需要调试,不能立刻就展开复验流程。 二来则是锦屏实验室的有些实验区域确实比较特殊,有很多都是暗物质方向的专用设备。 即便在场的人中有90%都是院士,他们平日里其实也没多少机会接触到这些玩意儿——这个道理反过来也同样适用。 例如潘院士他们经常用到的贝尔态集成观测环,季向东估摸着连怎么开示数都搞不明白。 当然了。 王老这些上了年纪的功勋并没有随行,而是被安顿在了休息室小憩。 就这样。 大概一个多小时后。 季向东才带着一众老院士,回到了b1实验厅后头的设备室。 这间设备室隶属于b1实验室的研究模块,电子设备很多,主要承担各种口令方案的输入。 设备室的面积大概有三百多平米,看起来非常宽敞,中间的墙壁上安置着一块巨大的led屏幕。 屏幕下方是一个主控台,差不多是个2x8的规格。 通常来说。 这种布置的台下应该摆放着一些电脑以及其他设备,就像大家平时看到的卫星发射的指挥室一般。 不过考虑到今天到场的大佬很多且年纪较大,实验室方面便撤去了那些桌子。 取而代之的。 则是一些人体工程学椅甚至躺椅。 同时每张椅子上还准备有毛毯、茶水以及一些含糖量不是很高的小点心或者五谷粥。 除此以外。 在实验室的外头,还有一个由蓉城方面支援过来的专家团在等候待命,全是保健局的资深大佬。 再往外甚至还有直升机随时准备起飞。 毕竟这可是整整二十七位华夏院士,其中还包括了王老这种国宝,怎么样小心都不为过。 很快。 大多数院士都坐到了位置上,悠哉哉的喝起了茶。 还有几位液闪方面的大佬则来到了操作台,就近听起了实验方案。 毕竟他们和侯星远一样,都是昨天才收到了科大发现暗物质的通知,然后立马便乘坐飞机赶到了蓉城。 也就是他们只知道这么个事儿,但具体的发现过程却并不了解。 也就王老这样的顶级功勋,才会在抵达蓉城之前掌握到整个事情的全部细节。 “整件事情最早呢,可以追溯到去年的十月份。” 由于现场有众多大佬在场,潘院士便当仁不让的做起了讲解员,指着身边的赵政国道: “当时赵院士做了一次Λ超子的衰变参数实验,极化度达到了27%,世界首破,代号叫做4685。” 赵政国闻言点了点头,补充道: “嗯,那是我第二次带队做的衰变实验,一开始我也没指望出啥好成果,结果没想到居然搞出了个首破,惭愧惭愧......” 听闻此言。 一位来自华夏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老院士思索片刻,微微颔首: “这事儿我有印象,小赵当天就把通讯稿传到了我这儿,如果没记错的话,那天还下了一场很舒服的雨。” 赵政国回忆了两秒钟,也跟着点起了头: “哦对,是有那么场雨,把我小电驴的坐垫都打湿了,还是和保卫处借了条毛巾才顺利回的家。” 周围顿时响起了一阵善意的笑声。 随后潘院士顿了顿,又拍了拍身边徐云的肩膀,把他往前一推: “接着便是我这个学生计算出了概率轨道,试验后我们发现了4685Λ超子的伴生粒子,给它取了个孤点粒子的名字。” “再后来便是基态化处理,以及.......” 潘院士洋洋洒洒的将整个事情介绍完,不少院士看向徐云的目光顿时有些不一样了。 这些老院士年纪普遍都不小,六七十岁起步,**十岁都有好几位。 他们与互联网的交集基本上就是查询或者发表论文期刊,顶多就是远程会议。 因此无论是吡虫啉还是此前的价格战抹黑事件,知道的人并不多。 所以从一开始。 他们便以为徐云只是个潘院士带来的后辈,主要是为了提携他在众多大佬面前混个眼熟啥的。 结果没想到..... 徐云在整件事情中,有着令人意外的贡献? 微粒轨道这玩意儿早先解释过,虽然挂着‘轨道’的名头,但它实际上是一个概率模型。 这种概率模型光靠瞎猜是猜不到的,必须要有很强的计算能力和观察能力。 比如当初丁肇中先生之所以能发现胶子,就是因为对喷柱上底夸克的色味进行了还原计算。 当时他的计算持续了八个小时,最终才锁定了那颗当时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 因此这条微粒轨道,不是任何人都能搞定的——何况徐云还如此年轻。 有几位还在带项目的院士,不由自主的便想到了自己课题组的学生。 虽然能进入这些大佬门下的无一不是天才,但他们显然做不到这点。 潘院士收了个好学生啊...... 当然了。 这种感慨几乎是转瞬即逝,持续的时间很短。 毕竟能够到场的这些院士,人生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天才,天才在他们眼中可谓是过江之鲫。 此时的徐云顶多就是让他们眼前一亮,然后就仅此而已了。 与曹原等人比起来,徐云仍旧有所差距——至少明面上如此。 因此很快。 众人还是把注意力放到了验证环节的准备上。 咕噜噜—— 随着季向东的操作。 隔壁b1实验厅地下那个如同倒扣着碗的半圆球探测器里,开始通过管道灌起了水基液体闪烁体。 这是在为后续的纯氙做准备。 上辈子是暗物质的同学应该知道。 暗物质虽然不存在标准的弱相互作用,但有个特殊情况不包括在内。 那就是氙原子。 氙气是一种惰性气体,大家比较熟知的运用应该是常见于半导体领域。 但实际上。 氙气液化后的液氙,其实是一种会和暗物质发生弱相互作用的极端物质。 液氙的密度非常高,每升大约三公斤,比铝还要密集。 当暗物质与氙原子核发生弱作用后。 氙原子核会发生核反冲,暗物质的动量便会传递给氙原子。 氙原子会因此达到激发态,形成一种二聚物,同时会伴随有少量的电子被电离。 这些电子在电场作用下漂移到气-液表面,最终形成电致发光现象。 这种反应之所以不被视作普通的弱相互作用,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暗物质的的命中率是1/100000000000000000000——这不是随便按出来的数值,而是真实概率。 二则是纯氙的制取非常困难。 目前有100个国家可以制取纯度在99.00%以上的纯氙,但能够制取99.98%的国家嘛..... 有且只有五个: 霓虹、海对面、毛熊、兔子以及瑞典。 嗯,瑞典。 所以呢。 目前弱作用框架基本上,不会讨论纯氙的情况——因为我们所说的暗物质属性框架是生活范畴,精度是不同的。 由于4000吨的水基液体闪烁体灌注起来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因此趁着空隙,季向东便向众人介绍起了具体的实验方案——这么多大佬来锦屏可不只是为了看戏,更是为了审计实验的误差。 “各位院士,我们的准备是这样的。” 操作台边。 季向东拿着一块写字板,飞快的在上面画着示意图: “正常情况下来来说,原子退激发的时候会产生光子,所以在设备底部放上一个光子探测器去接受直接闪光信号就行了。” 季向东说着,在【直接闪光信号】上画了个圈。 同时边上标注了一个字母: l1。 接着他顿了顿,又继续说道: “但考虑到暗物质和液氙作用后,传递能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可能那么顺利。” “所以我们在在气-液表面与探测器顶层的光电效应管之间设立了另一个电场。” “这个电场的强度为10000v/cm,在这个强电场下,电子被加速轰击氙原子,这样就能够让电致发光现象被顶部的光电效应管接受了。” “顶部光电效应管接受到的信号,我们称之为l2。” “有了这两组信号,基本上就可以确定最终的结果了。” 季向东的介绍用人话...错了,通俗点的解释来说就是...... 放一盆水,然后把孤点粒子往里头塞进去,发亮的话就是暗物质。 当然了。 这只是一个比喻,实际上要比这复杂很多很多。 待季向东介绍完毕后。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