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它指的就是最黑的东西,那时候由于没有抽卡游戏的缘故,各位非酋们尚且不为人知...好吧抱歉,说偏了。 总之真正的黑体呢,是指一个完美的吸收体。 即它可以吸收入射到它上面的任何波长的辐射,既不反射也不透射。 我们知道。 除了吸收和反射电磁波外,任何一个物体都在向外辐射电磁波。 这种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材料的种类和表面状况有关,称为热辐射。 而黑体却是个例外: 它辐射的强度却只与温度有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学者们面对黑体辐射问题,运用了经典物理学的瑞利—金斯定律,来计算黑体辐射强度与能量间之关系。 按照当时的经典物理学电动力学理论,辐射是连续的。 这便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计算之黑体辐射时,强度会随辐射频率上升,而趋向于放出无穷大之能量,物质将因“无限制”辐射而彻底衰变。 这显然是不合现实逻辑与经典力学理论的状况。 这就是第二朵乌云。 别名紫外灾变,也叫瑞利-金斯灾变。 至于再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 第一朵乌云,最终引导了相对论革命的爆发。 第二朵乌云,最终引导了量子论革命的爆发。 等到了2022年。 物理学的顶部已经是乌云密布了.......(这里再玩个小游戏,目前比较公认的乌云有25-30朵,能说出10朵就加更一章,所有评论可以累加,也就是所有人答案加起来有十朵就加更一章。) 而在那次大会上呢,开尔文其实特别指出了有关第二朵乌云的一件事。 那就是理论计算的双原子或多原子的定压热容量和定容热容量之比的值,与实验观察值之间有着巨大的偏差: “......观察的明显偏离绝对足以否证玻耳兹曼一麦克斯韦学说。” “......事实上,玻耳兹曼一麦克斯韦学说的偏差,其实比上面列举的还要大。” 这份演讲稿被保留在了剑桥大学的图书馆二馆,'physics’中‘19th century’的分类。 因此在整个演讲过程中。 开尔文的态度其实是非常非常谨慎的,丝毫没有小看两朵乌云的意思。 可惜在后世各种的传播之下。 开尔文的话变成了“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的段子——这句话压根就不是他说的。 这句话的出处不是开尔文,而是阿尔伯特·迈克耳逊。 也就是第一朵乌云‘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中的那位迈克尔逊。 他在1894年的一次演讲中指出: “……似乎可以说,物理学宏大的基本原则已经牢固确立,坚不可摧……未来物理科学的真理应当从六位小数中寻找。” 这句话被魔改之后,却被套在了开尔文身上,成为了一个段子,何其可叹。 某种程度上来说。 开尔文...或者说威廉.汤姆逊,应该算是被段子毁掉的典型之一了。 历史上类似的倒霉蛋其实也有不少,明明是个好人,却被歪曲成了丑角。 例如潘金莲、尹志平、元稹还有登徒子都是如此。 视线再回归原处。 从威廉·汤姆逊的历史地位来看,他倒是确实符合光环的筛选标准。 毕竟现代热力学之父嘛。 没有他的出现,现代很多和温度有关的定义都难以得到一个统一。 但问题是...... 如今明明知道了威廉·汤姆逊名字,为什么光环没有任何反应呢? 要知道。 在之前两个副本里。 只要徐云判断出副本的目标姓名,光环便会通过光幕将任务投放到他眼前,附加一堆骚话。 可眼下徐云面前却没有光幕探出,更别说任务提示啥的了。 是光环掉线宕机了? 还是说...... 这个副本的核心人物,并不是威廉.汤姆逊? 抱着这股疑问,徐云又用余光打量了一番威廉.汤姆逊。 无论这个看起来有些像青春版萨鲁曼的年轻人到底是不是这次任务的主角,至少一个‘关键人物’的定位是跑不掉的。 因此接下来自己要做的,就是确定眼下的具体时间。 然后尽可能的留在对方身边,进而寻找后续的真相。 ......... 与小牛当初的1665副本不同。 如小两百年过去,英国人在服装和明面上的卫生习惯上都有了不少进步,至少没当年那么原始猎奇了。 威廉·汤姆逊先是回车厢拿出了一带土豆,随后对徐云和威尔道: “罗峰,我去前面的小河边洗些土豆,今晚吃咸熏肉炖土豆。” “你和威尔一起去把我捡回来的柴火劈了,这一带柴火的质量很好,所以我多捡了一点。” “今晚先用一部分,剩下的放到车上一路接着用,毕竟这儿实在是太潮了。” 徐云见说连忙点了点头,答道: “没问题,汤姆逊先生。” 汤姆逊淡淡的嗯了一声,拿着土豆走向了远处的小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