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很多人的心中,就会产生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了。 其实吧。 以徐云接触到的圈子情况来看。 国内年收入在百万以上的院士非常非常多,除了管理学部你几乎找不到百万以下的院士。 但另一方面。 收入破八位数的数量却真没多少,九位数就更别提了。 实际上体制外的科研收入,依旧是国外要优于国内。 比如之前提及过的布洛芬专利。 其发明人和专利拥有者斯图尔特·亚当斯活着的时候,从博姿公司获得的分红超过了十亿美刀。 甚至在海对面的科学院,院士是可以直接签署代言合同的。 比如dna之父沃森在还没翻车之前,一年光靠代言保健品的合同,收入就在千万美刀以上。 在徐云看来。 专利分红只要来源正当经得起查,就不应该因着收入量级的提高而产生观念上的变化。 至少这种靠着辛苦研发带来的收入,要比某些明星光鲜上无数倍。 至于研发经费方面嘛...... 目前欧元对华夏币的汇率是7.0155。 也就是说五百万欧元折合华夏币,大概是三千五百多万。 这是什么概念呢? 目前国内科研总经费的记录是由南科大的杨学明院士保持的。 总金额3.1438亿华夏币,项目数16个。 平均一下。 一个项目大概2000万。 单项最高记录则是由华南理工的唐本忠保持。 5项目2.1177亿华夏币,平均一项4000多万,最高的一项是8400万。 至于其他所谓的数亿啊数十亿的项目,那都是国家通批的长期次任务。 这些项目会拆分成茫茫多的课题,具体的参与人数基本上都是以千甚至以万为记的。 只是大多数情况下,会选出一个比较权威的领头人,负责明面上的统筹工作。 而意呆利给出周善的科研经费足足高达三千多万华夏币,至少和意呆利科学院对标的中科院,在官面上是很难给出这种优待的。 饶是从对手角度来说。 徐云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待遇堪称诚意十足。 随后林振华给周善倒了杯茶,问道: “老周,那你有什么打算?” 周善闻言往后一靠,双手环抱在胸前,冷哼一声: “打算?走是不可能会走的,我好好的一个华夏人跑国外去干啥?” “国外又吃不到西湖醋鱼、花雕醉蟹和藤桥熏鸡,待遇高是高,但人这辈子啊,除了钱还是该有些家国情怀的。” 听到家国情怀这四个字。 一旁的徐云犹豫片刻,还是问道: “周院士,那您不恨吗?” “恨?恨什么?” 周善瞥了他一眼,摇头道: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但整件事我是当事人,对里头的条条道道比你们要清楚的多。” “整件事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描述清楚的,涉及到了很深层次的事儿,比如那把利剑...” “算了这话不能多说,总之我成了杀鸡儆猴的那只鸡罢了。” “怨肯定是有的,但是恨......我去恨谁呢?” 说着周善脑袋往后一仰,整个人像是要陷进沙发里一样。 只见他长呼出一口气,看着天花板上的节能灯: “恨抓我的那些人?可他们也是有苦衷的?” “当时的华夏科研圈若是不下快刀,将会成为吸附在国家命脉上的蛀虫,这刀必须得下。” “后来我也了解过那段时间社会上的一些反馈,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言论都是在替我叫屈。” “法律界、院士圈也有人联名上书希望重审,我能去恨他们或者恨社会吗?” 说完周善双手一摊,有些迷茫的对徐云和林振华道,重复着道: “你们说我该恨谁呢?” 徐云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默然。 周善这个案子之所以被冠之以畸形,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案件中无论是公诉方、周善还是法院,在各自的角度来看都是有理的。 就像柯南里的一些复仇案件。 a杀了b的全家,b隐姓埋名,多年后选择复仇。 法理和情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认知差异。 在整个事件中。 真正值得周善记恨的,应该只有那些卡科研经费的人了。 但问题是...... 当初随着周善案的爆发,当初那批人大多数都已经在16年落马了,现在还在监狱里踩缝纫机呢。 国家也因此出台了文件,改动了一个周期内花光经费的要求。 至少在经费周期这一块的乱象已经被平复了。 因此周善心中怨肯定是有的,任谁被关了十二年都会有怨,没怨那是圣人。 但是恨...... 就像他所说的。 他自己都不知道该去恨谁。 随后周善挥了挥手,仿佛想将这些沉闷的空气挥散一般。 转过头,对林振华问道: “对了老林,刚才你说你那儿有个工作,是故意针对那个老外,还是......” “当然是真的啦。” 林振华闻言爽朗一笑,伸手拍了拍徐云的肩膀: “给你再详细介绍一下,徐云,中科大生物学博士,现任华盾生科董事长。” “上次咱们钓鱼时聊到的蟑螂药,就是他们公司搞出来的。” “这次我带小徐上门,便是想做个说客,看看你们有没有机会合作一把。” 周善闻言一愣,旋即诧异的看了眼徐云。 之前他看徐云拎着大包小包的样子,还以为这是林振华带来的助理来着。 结果没想到...... 他居然是家公司的董事长? 至于林振华说的蟑螂药,周善倒也很快想起了是怎么个事儿。 周善是9月份出狱的,这段时间一直在适应这十二年的社会变化。 林振华作为周善的老熟人,也时常会以钓鱼为由,约他出去熟悉熟悉一些新事物。 11月的时候。 徐云和科大搞出了那场消杀直播,热度和反馈都非常高。 因此这种重大的社会事件林振华自然不会忽略,趁着钓鱼的闲聊时间给周善简单介绍了一番。 只是当时林振华还不知道这背后和徐云有关,权当做钓鱼时的闲聊带过罢了。 至于周善之所以对这事儿有印象嘛...... 一来是因为直播本身有些特殊。 二来则是因为...... 他在那天上了一条一两多的小鲫鱼,也是两个多月来唯一一次没有空军。 想到这里。 周善忽然意识到了什么,对徐云问道: “等等,小徐,你说你是科大生物系博士...你的老师是谁?” 徐云不明所以的眨了眨眼,有些意外周善为什么会问出这种问题,不过还是很快答道: “家师田良伟院士。” 周善闻言眼中顿时闪过一丝激动,重重的呼出了一口气,感慨道: “果然是田院士......” 眼见徐云依旧有些肯尼迪挠头发摸不着头脑,周善沉吟片刻,解释道: “当初我被羁押进拘留所后,一共有三十多位院士联名上书,田院士也是其中一位......” 徐云心中一凝,旋即了然。 原来如此....... 在华夏院士体系建成后,超过二十人以上的联名上书一共有两次。 规模最大的抗议,是之前提及过的烟草院士谢剑平。 当时联名上书的院士一共有一百四十多位,分成了两个批次。 接着便是周善那事儿了。 那会儿一共有三十五位院士联名上书,其中不乏吴孟超院士和刘先林院士这样的德高望重之辈。 田良伟作为周善的同行,当初也同样位列其中。 在那种情况下愿意站出来发声的,几乎都是行得正站得直的正直之辈。 有了这一层关系,客厅内的氛围顿时融洽了不少。 随后徐云悄悄瞥了眼周善,发现对方表情放松了不少,便继续说道: “周院士,如果您能入职我们公司,待遇方面您尽管放心。” “我们公司可以为您提供最少两百万的签字费,不低于两百万的年薪,最少三百万的项目启动资金,50%的专利分成,以及4%的公司干股。” 徐云说这番话的时候底气很足,就像是一个有存稿的作者似的。 原因无他。 因为现在的华盾生科,确实能拿出这样一笔款项。 此前在决定额外引进五条foerda-t632生产线的时候。 公司由于资金匮乏,曾经通过郑祖的关系获得了一笔贷款。 按照引进计划。 一条foerda-t632生产线的价格是一百七十万华夏币,因此公司将会投入八百五十万去购置这些生产线。 但随着nutrien的变卦,foerda-t632被列入了禁运协议。 徐云只能另寻国产,这才有了和林振华的会面。 后来汉华厂方面突破了过渡金属的壁垒,同时林振华又将最关键、也是价值最高的环化模组免费赠送给了徐云。 如此一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