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本土也在大力发展这种材料,技术价值很高,前景称得上相当广阔。 不过杜仲胶在发动机方面的精敏度有限,提取环节也比较复杂,甚至还需要用到石油醚。 因此考虑再三,徐云最终选择了另一种植物: 银菊。 银菊,也就是银叶菊,一种叶子酷似雪花,颜值颇高的植物。 它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常见程度比杜仲还高,运输成本也非常低廉。 银菊生产出的银菊胶也是一种非常优良的类橡胶品,并且非常适合发动机端。(doi:10.28077/n.cnki.nchgb.2005.001315) 其中此时徐云等人见到的,便是银菊胶生产的第一步: 将它们放置到氢氧化钠溶液中碱浸,通过氢氧化钠进行角质层溶解。 这一步需要的氢氧化钠,依旧是来自最初的电解环节。 至于驴兄嘛...... 自然是提供离心动力,用以增大接触面了。 徐云等人来之前苏淇便将银菊浸泡了很久,在估摸着着时间差不多后,徐云便对苏淇道: “苏师傅,开始下一步吧。” 苏淇道了声是,戴上手套,走到一处角落。 片刻过后,他端回了一个小盘子。 此时盘子上正盛放着一堆黏糊糊的白浊黏液,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腥臭味。 当然了。 千万不要误会。 这些东西并不是挊出来的液体,而是...... 被压碎的白蚁尸体。 没错。 白蚁的尸体, 白蚁是自然纤维素的主要降解者,其消化道内存在有一种名叫鞭毛虫的微生物,会产生大量的纤维素酶。 这些纤维素酶可以水解银菊的细胞壁,将胶丝释放出来。 同时白蚁尸体也不会影响到银菊的制备,纤维素酶更不会和氢氧化钠反应,属于一种非常优良的自提材料。 等这一步结束后。 只需回流浸提,趁热过滤。 冷却后再在零下温度冷冻一个小时,便能得到成品的银菊胶了。 将白蚁投入器皿后。 考虑到后续步骤还有很长时间,徐云便主动对苏淇问道: “苏师傅,之前已经提炼好的成品还在么?” 苏淇点点头,说道: “前边的需求量很大,齐师傅他们拿走了不少成品,不过还有一些胶管没被带走。” “王公子稍等片刻,小老这就去取来。” 说罢,苏淇便转过身,走向了另一个角落。 片刻过后。 苏淇拿着几根胶管回到了徐云身边,递给他: “王公子,这便是先前做好的胶管,都是按照图示要求加工而成的。” 徐云接过胶管,用寻常的力气拉了拉。 施力之下,胶管很快变成了一根更细的长条,不过并没有被拉断。 徐云满意的点了点头,将它递给了小赵: “殿下,您看看?” 小赵饶有兴致的接过胶管,与老种一同研究了起来。 过了片刻。 小赵若有所思的抬起头,对徐云道: “王公子,此物可防水否?” 徐云朝他笑了笑,答道: “当然可以。” 小赵又试着将胶管捏扁,拇指和食指摩擦着胶面,说道: “既然如此,此物岂不是可做成胶鞋或者胶衣?” 徐云顿时抬起眼皮,略带讶异的看了他一眼。 没想到这位准帝王第一个想到的,居然是民生领域的应用,不过嘴上还是肯定道: “殿下一语中的,不错,此物正是制作胶鞋的好材料。” 他这可不是在吹捧小赵。 小赵所说的胶鞋也好胶衣也罢,确实都是橡胶早期在生活中的应用。 虽然中间还需要用到硫化过程,但短时间内能想到这块儿,说实话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一开始天然橡胶被带回欧洲时,最早只是用于制作一些玩具和纪念品,压根就没人想到制作胶鞋。 直到三十余年后,欧洲人才意识到了它的防水性能,突然开了窍。 而在小赵身边,老种也在兴致勃勃的查看着自己手中的橡胶。 “好东西啊.....” 作为军队中人,老种的思维显然要更偏向军事化一些,只听对徐云道: “小王,按你所说,此物最初的状态乃是糊状?” 徐云朝他点点头,说道: “不错,在刚提炼出来时,银菊胶乃是米糊一般的模样。” “可有粘性?” “当然有。” 老种见说连忙追问道: “那么若是在银菊胶未曾凝固之时,将它涂抹到武器或者车轴易松动处,岂不是可以做到加固的效果?” “再若是能涂抹到刀枪手柄上,似乎也能令军士的手掌减轻一些磨损......” 徐云闻言,眉头又是一掀。 好家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