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十八天后。 一个宁静旳夏夜。 天空中看不见乌云,满天星斗尽着自己的力量,把点点滴滴的光芒融汇在一起。 虽然不如太阳那么辉煌,也不如月亮那样清澈,但它们依旧梦幻般的把星光也洒到了人间。 点点星光交相辉映,将大地变成了一个奇异的世界,诱发着人们探索的欲望。 跟眼前的漫漫星空相比,人类简直小到可悲,犹如尘埃。 在寰宇之下,人类就如同地面上的蚂蚁一般微不足道。 不过纵使是蚂蚁,彼此之间却也有所不同。 例如此时此刻。 黑夜已至。 汴京城中的‘蚂蚁’或早已入睡,或在准备着明日的用度,或三三两两的前去夜市游玩。 还有一些侧卧在画舫歌姬的膝枕上,享受着某种特殊的趣味。 而在汴京城外。 一座矮小但周围却相当空旷的小山上,正有另一群‘蚂蚁’在忙碌着。 只见数十位仆役此时正手持火把,环绕在一处开阔的空地边,戒备的同时也提供着光源。 空地内则同样站着二三十人,井井有条的在组装调试着什么,看上去好不热闹。 “小心点,小心点,三、二、一,起!” “左边左边,对对对,就这儿就这儿.....” “嗦诶,放放放放放放放!” “轮轴呢?轮轴在哪儿?” “永柱,先把驴带走,下山的时候还得靠它拉货!” 在这篇喧闹声中。 徐云则站在一根巨大的铁筒边上,认真的做着最后的调试。 “陈师傅,把极轴对准北天极!没错没错,很好!” “郭师傅,你看看发条的四根游丝有没有楔进天位口。” “王校尉,右边再固定牢一点儿......” 大概在十天前。 齐格飞便正式将透镜磨好,交到了徐云手里。 随后徐云又花了一天进行了精磨,最终将透镜的na值加工到了1.18-1.20之间,并且通过了最终的核验测试。 不过东西虽然都凑齐了,但他并没有急着开始搞天文观测。 一来天文观测对环境有一定要求, 可见度必须要高。 毕竟漫天乌云的话你也没法观测不是? 二来则是....... 徐云要等一个特殊的日子。 因此这一等, 便是足足十天。 当然了。 这十天徐云也不是啥事没干。 一如既往的上课不说, 还多次坐着驴车,外出考察了合适的观测点。 一番观察下来,最终选定了这处小山坡。 这处小山高度大概只有一百多米, 看上去有些低矮。 但实际上。 小山的内部是半空的,山腰处还有一个极其开阔的大平台, 可以容纳足足数百人。 按照谢老都管了解到的情况。 这处山坡原先是个陶土窑, 后来因为原主人牵涉到了一件贪腐案而被封存废弃, 山腰处的装运平台则被保留了下来。 如今数年过去,却被徐云给捡了个漏。 过了大概一刻钟左右。 齐格飞快步走到了他面前, 恭敬道: “王公子,各个环节都调试好了。” 徐云朝他拱手致谢,解下腰间的水囊递给他: “有劳齐师傅了, 喝口水吧。” 随后他走到筒身右侧, 戴上羊肠手套, 将寻星镜的透镜给安放到了侧翼的筒身中。 先前提及过。 徐云设计的望远镜直径一米、长度接近十米, 重量高达五吨。 因此想要在保持可转向的同时又能固定住筒身,必然只能采用倾斜朝天、外部施加固定设备的方式进行安置了。 至于它是怎么被拉上山的嘛...... 简而言之, 驴兄功不可没。 五吨而已,不重。 其实吧。 类似的装置在19世纪也出现过,具体时间是1865年。 当时约翰牛皇家学会投入巨资, 打造了一个8.9吨重的大型铁制望远镜用于观测,现在还存在牛津博物馆。 虽然皇家学会设计的望远镜精度在当时不算最高, 但意义却非同凡响: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官方组织的星空观测。 这也代表着英国官方对于科学的某种态度——虽然工业那啥命充斥着血与泪,但至少在科研态度这四个字上, 英国皇室还是做的很正确的。 说来也巧。 在同一个时间点,本土同治皇帝也在举头望天。 不过他不是在看望远镜, 而只是在求告鬼神——那年本土爆发霍乱,百姓们自然人心惶惶,只能求助于神佛,意图以星象定国策。 顺带一提。 同样是这一年,诺基亚也刚刚成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