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当然了。 这只是徐云无根据的猜测,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 毕竟这个年代和后世相隔了整整九百年, 谁也说不准真实的历史细节到底是什么情况。 说不定在真实的历史上,向太后就是摔了这么一跤、一切都只是巧合呢? 随后徐云晃了晃脑袋,将这些想法甩到了脑后。 转身对小李道: “太后身体有恙, 简王殿下身为后辈,前去探视也是应尽之理。 既然如此。 李姑娘, 咱们便先做咱们的事儿吧,老爷已经在书房那边等着了。” 小李闻言点了点头, 眼中闪过了一丝期待。 随后徐云引着小李穿过几道院墙,最终来到了老苏的书房外。 或者准确的说, 是老苏的书院: 作为宋神宗都羡慕的藏书大家,史记老苏家中的书籍足足有书万册,堪称浩如烟海。 在正常的历史上。 老苏回京口的时候,甚至直接承包了三家车队,出动了足足数十辆马车,才将自己的存书运回了京口。 因此在这处府邸里。 老苏藏书的地点并不是一间屋子,而是一处由三栋二层阁楼组成的院落。 当徐云二人抵达这处院落时, 老苏正坐在院中的石桌上,打量着一台显微镜。 没错。 显微镜。 当然了。 这是一台由徐云提供图纸、通过工匠粗制的简易显微镜,倍数只有二十多倍。 毕竟更高倍的精度镜片需要通过计算才能制备,比如1/f=(n-1)(1/r1-1/r2)的磨镜者公式等等。 同时还要考虑玻璃成品的各类指数。 哪怕徐云直接套用公式, 最少也得再花半个月才有可能完成。 更别提徐云的打算是让老苏他们自己推导实验,需要的时间还要更多,最少最少都得花上一个多月。 不过高倍精度是一回事,低倍显微镜就是另一回事了。 就像老苏自己曾经搞出过五倍级别的望远镜一样。 在北宋时期,不需要专业的公式推导,你硬磨都能磨出一套低倍显微镜出来。 虽然二十多倍的显微镜还不足以观察细胞结构,但却可以勉强作为微观领域的入门设备。 至少满足一下老苏的好奇心啥的嘛。 进入院子后,小李很乖巧的与老苏行了个礼: “苏伯伯早。” “哦,清照来了。” 老苏将目光从显微镜上挪开,先是与小李打了个招呼。 随后轻咦一声,问出了和徐云一样的话题: “嗯?怎么不见简王殿下?” 小李与徐云对视一眼,由小李将先前的话复述了一遍: “回苏伯伯,今日宫内出了些事......” 老苏静静听完,眼中悄然闪过一缕精光: “什么?太后摔倒了?” 作为一位前任宰相,老苏能在新旧两党之间保持长期中立,政治方面的技能点其实还是很高的。 眼下骤然听闻向太后摔倒的消息,几乎在第一时间,他的心中便闪过了很多猜测。 “若是太后养病放权,简王的压力恐怕就会更大了.....” 不过考虑到小李只能接触到个大概情况,内幕性的消息显然没法知晓,很多判断自然也就无法准确做出。 因此老苏沉吟过后,还是决定将此事放至一旁,打算过后通过自己的渠道打听打听。 接着他将思绪拉回现实,从桌上拿起了一个盒子,对徐云道: “小王,盒中便是被打死的曱甴,按照你的要求压上了玻璃片,你且看看是否合适。” 徐云接过木盒,轻轻挪开盖子,将目光朝内部看去。 只见此时此刻。 木盒中正放着几个蟑螂的玻璃压片,这些蟑螂已经提前被用酒精消过了毒,因此看上去倒不算特别恶心。 也不知道压片是谁做的,气密性和整齐度都把握的非常不错。 随后徐云取了个空置的玻璃片,将显微镜挪到了树荫底下。 又把载物台调到最低位置,开始了操作。 只见他将玻片放入压片夹后部的空隙处,用双手将玻片缓慢前推。 同时对老苏二人道: “安放玻片的动作要轻,并且要保证它正对通光孔。 然后左眼注视目镜,双手像我这样转动反光镜,直到看见明亮视野为止。” 老苏看着徐云转动反光镜的姿势,空着手重复了一遍。 随后点点头,示意自己记住了。 徐云便继续一边操作,一边解释道: “光线调好后,开始缓慢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然后双眼凝视物镜,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至物镜接近玻片。” “左眼看目镜,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 “直至看到物象,再通过细准焦螺旋微调,使物象清晰即可。” 做完最后一步,徐云啪的一声双手合十,说道: “这就是显微镜的调焦步骤,等这些步骤完成,就可以进行观察图像了。” 老苏点了点头,正准备再问些没记清的步骤事宜,却听一旁的小李说道: “王林,我可以试试这个显微镜吗?” 徐云闻言一愣: “李姑娘,这些步骤你都记下了?” 小李歪了歪脑袋,看上去自己好像也有些迷糊: “也不是说都记下了吧...就是感觉能把它复原出来。” 徐云思索片刻,将显微镜的顺序打乱,让出了身位: “李姑娘,你来试试?” 小李也没怎么犹豫,大大方方的走了过来,有些干涩的拿起了玻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