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比如以对现代数学影响力而言,秦九韶无疑当属首推。 因为本土数学中只有他的大衍求一术和中国剩余定理,仍然被现代数学所保留。 其余的各种华夏古代数学技术和数学工具,都是被西方数学家另起炉灶重新发明的。 而以划时代的开创性而言。 那么无疑首推刘徽和朱世杰,因为他们分别对应着华夏两个数学高峰上的两次巨大的飞跃: 刘徽整理了整个秦汉时期的数学知识,奠定了华夏古代数学的整体框架,总结了线性代数的整体计算框架。 大体上类似希腊数学中的欧几里得。 而朱世杰则整理了唐宋以降的数学, 规范了天元术的数学框架,将华夏的代数从无符号计算带入了有符号计算。 而在三角领域中,贾宪无疑是个大牛中的大牛。 还记得1665副本中提到的杨辉三角吗? 杨辉三角其实就是由贾宪提出来的,所以有些人会叫它贾宪三角。 不过由于著作失传的缘故, 他的优秀思想被另一位大数学家杨辉记录了下来,因此后世才以杨辉三角为名定义了这个规律。 另外。 贾宪还创造了“增乘开平方法”和“增乘开立方法”的开方方法。 也就是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一类高效方法——这时欧洲还正在使用“罗马数码”呢,表数都十分困难,更不用说作这么复杂的开方运算了。 贾宪增乘开方法的计算程序,大致和欧洲数学家霍纳(公元1819年)的方法相同,但比他早770年。 没错。 求高次方程数值。 而这也恰恰是镜面精度计算中的一道重要环节,并且还有很多衍生数算公式要解。 也就是说。 无论是从能力还是专业角度出发,贾宪都是一位要比韩公廉合适的多的人选。 但与此同时,他也是徐云计划之外的人物。 因为贾宪此人的生卒时间,后世同样无人知晓。 不过根据《宋史·艺文志》记载。 贾宪在1050年左右完成了《黄帝九章算经细草》,当时他担任的是左班殿直的职务。 左班殿直是三班之一,正九品官职。 根据后世收集到的宋代官职与年龄的对照表来看,左班殿直一般是由25-35岁的成年男子担任。 同时王洙在《国朝会要》中写过一句话: “宪今为左班殿直,吉隶太史。宪运算亦妙,有书传于世。” 王洙撰写《国朝会要》的时间是1045年,也就是说1045年的时候,贾宪最少都已经25岁了。 眼下55年过去,贾宪若是活着,保底都有八十岁,甚至可能九十岁。 老苏能活到这个年龄,主要在于他是前任宰相,生活的物质水平可以说万中、甚至百万中无一。 但贾宪只是个普通小官,没多久还辞职了,生活物质水平要远低于老苏。 因此在后世的数学界,大多数人都认为贾宪在宋徽宗即位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 连词条百科上,给他的定义都是‘十一世纪上半叶的杰出数学家’。 可眼下看来...... 贾宪居然还活着? 而且按照老苏话中所言。 若是能说动贾宪,他甚至可能从应天府赶过来! 应天府就是后世的白下,从白下到汴京足足六百多公里,在古代妥妥算是一段长途了。 由此可以判断,目前贾宪的身体状况可能还挺不错的,否则不可能经的起这样距离的舟车劳顿。 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毕竟徐云的目标,可不止是天文望远镜这么简单啊...... 有些东西可不像天文望远镜这样,嘴上说自己算不了,但实际上凭着自己的能力可以轻松的算出来。 那些事儿的算力哪怕以徐云的个人能力来说,也完全是一件难如登天的事情,必须要有外力相助才行。 因此面对老苏的提议,徐云当场便应允道: “桐屿先生小人神交已久,若能得此人相助,望远镜一事可成矣!” 随后老苏又与徐云提了几个人名,都是赋闲并且待在汴京或者周围二三十里的数学家。 其中有一两位徐云听过名字,能力上要逊色贾宪和韩公廉不少,算是高级人才的类型。 而更多的则是后世未闻的人名,能力方面未知,但估摸着同样不会很高——毕竟老苏当初在制作新仪的时候需要大量数学计算支持,那会儿基本上把汴京上下的数学家都找了个遍,对于整个汴京数学圈的了解还是很深的。 除非是一些后起之秀,否则能力显然不可能太强。 事情到了这一步,今天的课程自然也差不多到此为止了。 随后老苏想了想,乐呵呵的对小赵和小李道: “简王殿下,清照,不如在府上用过晚宴再走?” 小李与小赵对视了一眼,出声推辞道: “有劳少师公蒙爱,不过本王还需尽早回宫寻找匠师,毕竟本王的那位兄长您也知道......所以还是下次吧,下次一定。” 看着这位一脸‘你懂得’的谜语人,徐云有些懵逼的眨了眨眼。 作为一名非历史专业的理科汪,他自然不清楚,在刚即位没多久的这段时间里,宋徽宗便已经展现出了少许花鸟皇帝的范儿: 每天最少花三个时辰画画写字,偶尔可能改动成踢蹴鞠或者啪啪啪。 自己的胞弟们想见他,只能在下午的申时才会被应允。 当然了。 他对向太后的说法是喜欢一个人批阅奏章,加之向太后去世的早,所以在死前还真被宋徽宗给骗过去了。 向太后这位低配版慈禧还活着的时候赵佶都敢这么干,结果金军来的时候倒是怂了,倒也挺讽刺的。 随后老苏回到书房准备起了给贾宪的信,小李和小赵则交给了徐云相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