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汴京盛景-《走进不科学》


    第(2/3)页

    先前提及过。

    这个年代的宋人基本上不习惯早上开火,大户人家交由仆役前去购置晨点,普通平民则喜欢上街随意找个小摊点点肚子。

    因此此时的汴京,    几乎大街小巷都充斥着晨点的叫卖声。

    “新酒到咯,新酒到了喂!”

    “此处有口暑饮子,    客官可坐下歇歇脚,    一文钱一大碗!”

    “羊肉火烧,    上好的羊肉火烧,六文钱一个,    两个只要十一文!”

    “炒凉粉,炒凉粉有人要吗,一份只要恁五文钱!”

    北宋的物价在后世一直都是个非常有争议且有意思的话题,    因为随着宋朝时间的变化,    相同货币的购买力是完全不同的。

    这个波动大到什么地步了呢?

    同样是一文钱,    购买力的低值和峰值差了50倍!

    不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部分要归结于靖康事件,    在眼下的1100年,铜钱的购买力虽然比宋初有些缩水,    但也出于一个比较正常的区间。

    上过小学的读者应该都知道一个公式:

    一贯铜钱=一千文。

    当初张三曾经和徐云说过,他的工资是每个月四贯钱,换算成铜钱就是四千文。

    其他府上仆役的工资则是三贯,    也就是三千文钱。

    因此此时汴京的物价水平,差不多有些类似本土08年前后的本土普通地级市——月工资普遍三千,    肉夹馍一个六块,炒粉一碗五块。

    像张三这种仆役的工资就差不多有四千块,    和公务员差不多。

    不过家中有母亲和姐姐需要补贴供养,因此手头相对也没那么宽松。

    当然了。

    这只是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类比,    较真起来肯定不能这样换算。

    毕竟每个时代的生产力不同,后世便宜的要死的盐巴,在古代的价值却可以和肉相媲美。

    顺带一提。

    这时候宰相的工资,折合成现在大约是360万华夏币。

    视线再回归现实。

    而除了繁闹无比的美食摊位,此时的大街上还充斥着大量的其他商贩:

    比如耍把式的、算命的、挑着扁担等货的、贩生药材的等等......

    看着眼前这繁茂而颇具古代色彩的画面,徐云的内心不由感慨万分。

    其实他在后世并非没有见过更热闹的场合:

    前几年他曾经在国庆节去过魔都外滩,那场景比汴京要热闹多了。

    据称当时几公里的外滩上,    就同时汇聚着数百万的人群。

    但与魔都...或者说后世喧闹的汽车声不同的是。

    眼下的汴京城,充斥着一股独属于华夏古代特有的气息。

    青衫文士、布衣平民、华服老者、彩饰女子......

    各式各样古风古色的华夏先人往来其间,从血脉、从精神上给徐云带来了一次震撼与洗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