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秦江对三个老头子说道:“老大人不用担心,这是好事。” 至于是什么事,我就是不说。 “那就好,只要不是坏事就行。” 说完这个,秦江又向三个老头询问起了他们各自封地的事情,他们的封地食邑数并不多,平均下来也就一千多户出头,好在他们的封地都在关内。 封地里的百姓都是实打实的,不像秦江刚开始的那样,听着食邑数挺多的,实际上真正的数量还不到总食邑数的一半。 杨、白、王,包括大秦现在许多的勋贵,他们封地内许多的百姓实际上都是以前的老部下,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在解甲归田后无法再从事农务。 好在有大秦的政策还有各自老上级的照顾,日子过得还算可以。 这些人虽然无法下地干活,但是训练起自家的子弟来却是一把好手,这些年轻人自小被训练,那素质和质量自然是杠杆的。 这也是为什么秦江之前回到咸阳后想方设法撺(hu)掇(you)那些人的原因,除了他们手中的资源意外,还不是馋他们封地里的那些高质量的兵源了。 不过因为匈奴主使须卜且之的缘故使得他的计划功亏一溃,只剩下三位老爷子还在坚定地支持着他。 三位老爷子已经通知过封地里的百姓他们将要把封地改封到高丽,百姓们是否选择跟随全凭各自的意愿,他们不会强迫。 同时还将秦江的条件说了出来。 毫无意外,引起了封地内百姓的热烈请求。 他们之所以训练了这么多年,为的不就是进入军伍立功报国吗? 有趣的是,选择前往高丽封地的人壮年男子最多,其后是妇孺,至于老人那是一个也无。 除了不愿意拖家人的后腿之外,就是国人的思乡情在作祟了。 好在现在的人因为各种原因都不会之声一个孩子,最少都是两个甚至是三个打底,就算是家中有孩子去了高丽,身边最好还会有一个孩子陪着。 而且这样还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按照固有的风气,等到孩子成家后就会分家,这样长此以往原本一个富足的家庭就会走向衰落。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