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章南洋以南有广袤大陆-《覆秦从计划开始》


    第(2/3)页

    随着科学院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各种省时省力的新型农具,被源源不断生产出来。

    以往需要大量人手的春耕,现在已经轻松了许多。

    以往,大秦的百姓之家,收入来源只能通过农耕。

    全家人齐上阵,忙碌一年,也只能勉强维持个温饱。

    如今的大秦普通百姓人家,收入来源多种多样。

    一户人家之中,一般都是老人在家耕作。

    青壮劳力,则是进工厂上工。

    至于孩子们,都会进入学堂读书。

    这种日子,放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因此,纵然是干着沉重的农活儿。

    但还是能够时不时的从那些老农们口中,听到爽朗的笑声。

    偶尔还能够听到老农们凑到一起,用关中人独有的大嗓门,高谈阔论的声音。

    他们谈论的,居然不是家长里短,而全部都是国家大事。

    什么西征大军在本都王国连战连捷,什么陛下昨日因为耽误农耕一事惩罚了几个郡守,以及附近的哪个县又开了一家医馆。

    说完,还都要附上一段自己的点评。

    若观点相同,自然是皆大欢喜。

    若观点不同,就会有一段比谁嗓门大的争吵。

    赵昆骑着马,朝咸阳以西的九峻山赶去。

    一路上见到的这些情景,总是能让他会心一笑。

    今日,是大秦学宫新生入学的日子。

    经过了一年的发展,大秦学宫第二次招生,比去年更加的规范,规模也更加宏大。

    今日新生入学,大秦学宫的祭酒孔鲋极力邀请赵昆去为学宫学子们上一堂课。

    这个提议,前所未有引得学宫内的各家学派一致赞同。

    对于这些人心里的小算盘,赵昆自然心知肚明。

    不过,这本来也就在他的计划之内。

    所以,孔鲋一提出这个要求,他便欣然应允。

    九峻山上,大秦学宫中心的大广场上。

    两千余名身着大秦学宫特制的青色长袍的学子,负手而立。

    各个学院的教谕们,都站在各自学院学子队伍的最前方。

    整个广场,寂静无声。

    每个人脸上,都带着隐隐的激动之色。

    今日是二世陛下时隔一年后,再次莅临大秦学宫的日子。

    自从去年赵昆继位,便深居简出。

    虽然皇家在九峻山上有别苑,但每次赵昆来,都守卫森严。

    一般学子,根本难得一见。

    今年入学的新生,也只是在老生们口中,才能够听到一些关于赵昆上次来大秦学宫的日子。

    前两年,学宫初立,百家拜君的盛大景象,至今还被老生们津津乐道。

    不过去年赵昆来的时候,还没有登临帝位。

    而且,他也没有与学子们沟通。

    今日,是赵昆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前往学宫,而且要给学子们讲课。

    光是这一条,就足以让这些年轻的学子们激动不已了。

    虽然赵昆今年也刚刚过弱冠之年,算起来,他比大多数学子都大不了几岁。

    但是,他在大秦,已经成为一个传说。

    关于赵昆的事迹,任何一个秦人都耳熟能详,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如果说以往赵昆皇子时期,给百姓留下的印象是亲民的话。

    如今的赵昆,对于百姓来说,就是高深莫测,天颜难得一见。

    不仅对于普通百姓,即便是在这些大秦学宫的学子们眼中,同样是如此。

    学宫中,属于科学院的队伍之中,依旧是大猫小猫三两只。

    去年学宫第一次招生,科学院对此根本不怎么重视。

    到最后,不过是公开招收了两名弟子。

    一人是在大秦本便有偌大名头的盛公,至于另外一人,则是元藜。

    当然,倒不能因此说科学院的生源就少了。

    毕竟,虽然科学院如今在大秦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机构。

    但是,科学院之人的思维,却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转变过来的。

    这些人都是匠人出身,对传承之事,看得极为重要。

    如今学宫之中科学院的学子,基本上都是他们的亲族后代。

    今年科学院倒是招收了三十余名学子,但相对于其他学派动辄.上百人的招收规模,根本不够看的。

    去年年末,迦太基人联合本都王国在大秦搞事,掳走科学院人才百余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