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新秦制度下的形形色色-《覆秦从计划开始》


    第(1/3)页

    “你这叫为他们好?”

    扶苏看完赵昆列出的清单,直接扔在了桌子上。

    赵昆讪讪一笑。

    他跟陈氏兄弟商量完试验田,立刻写出了计划书,并将试验田的需求,都罗列得清清楚楚。

    扶苏虽然为人宽仁,但这种让别人扬名立万的机会,他是不想给的。

    毕竟这是皇权至上的社会。

    百姓有且只能崇拜一个圣人,                那就是皇帝。让农家成为新圣人,完全不符合大秦帝国的利益最大化。

    但赵昆却不以为然的解释道:“大哥,咱们目光得放长远点!”

    “再长远也不可能将名器轻授于人。”

    “是。大哥说得有道理。”

    赵昆点头哈腰。

    扶苏眉毛一拧:“昆弟,能否给大哥透个底?否则这清单,你自己送给父皇,我不插手。”

    “别啊大哥,你是秦王,                大秦的监国,                这事你得插手。”

    “那你说说,                到底怎么想的?”

    “这……”

    赵昆迟疑了一下,道:“所谓的圣人,在我看来是不存在的!”

    “什么意思?”扶苏眯眼。

    赵昆正色:“大哥难道没发现吗?大秦的发展已经走向了新的道路,随着报纸的流行,舆论渐渐掌握在了我们手里。”

    “也就是说,名利有了官方的干涉。”

    “对朝廷有利的报道,我们会适当的推广,对朝廷不利的报道,几乎没有。”

    “就算百姓始终铭记给他们带来温饱的农家,把他们当作圣人,但他们都在朝廷的监管之下,大哥还怕他们造反?”

    “这倒也是。”

    扶苏点了点头,然后又拿起赵昆写的清单:“你推他们出来,只是因为他们专业?”

    “不然呢?”

    赵昆摊手:“现在的治栗内史府官吏,还没他们专业呢。”

    “那……蜀郡的试验田,不需要治栗内史府的人去盯着?”

    “还是需要的,                毕竟负责耕种的农户,有些人员掉配,                还需要他们。”

    听到这话,扶苏想了想,道:“既然最后的杂交种子归朝廷,倒也可以让他们得些名利。”

    “那,这件事就交给你了。”赵昆笑着点了点头,便准备离开。

    就在这时,扶苏忽然叫住了他:“昆弟,你且等等,还有件事我想跟你谈谈。”

    “何事?”赵昆扭头看向扶苏。

    扶苏沉吟道:“还记得鲜卑和乌桓的使者吗?他们派人来探讨分配草原的事了。”

    “分配草原?”

    赵昆一愣,似乎没反应过来。

    “李信剿灭匈奴左贤王部落的时候,他们帮了不少忙,如今辽东大片草原,我们用不完,他们就想分一杯羹。”

    “呵呵,想得倒是挺多的,不过,我们现在没必要跟他们纠缠,更广阔的天地在海外,就算他们得了那点草地,                短时间也威胁不到我们。”

    “你的意思是,放任不管?”

    赵昆想了想,道:“先派人去谈,态度最好强硬一点,等他们屈服的时候,再开恩德,多给点,就说我大婚将至,送他们。”

    “这样也行?”扶苏诧异。

    赵昆不置可否的笑了笑:“现在拿得越多,以后还得越多,反正我们不吃亏。”

    “科举之事....”

    “陈平他们已经给我说了,大哥按自己想法做吧。”

    说完,赵昆摆了摆手,径直出了皇宫。

    他不想操心更多的事情。

    因为大秦的变化每日都不同,事事关注,跟自己当皇帝有什么区别。

    .......

    自大秦一统六国开始,六国故地的民意问题,便成为痼疾。

    一方面,六国旧贵不甘心自己失势,在当地蓄养实力,暗中等待机会推翻大秦。

    另一方面,多年战争,让秦国背负累累血债。

    百姓家,很少有人没有在战争之中丧生的。

    多方面因素加起来,纵然他们已经身为大秦子民,但也不可能真的对大秦有多少认同感。

    对此,即便秦始皇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他只能坚持以法治国,用严苛的秦律来掌控天下。

    但这种方法,是一柄双刃剑。

    如果顺利,那么百姓在严苛的管制之下,渐渐顺服,随后便可以慢慢教化。

    万民归心,不过是一個时间问题。

    但是,如果不顺利,那便会起到反作用。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样的治国方式,才让大秦不得不走上覆灭重建的道路。

    如今重建后的大秦,各种阻力降到最低。

    再加上科举制一出,直接化解了大秦内部的最大矛盾。

    大秦朝堂,以极为宽广的胸怀,开放当官的晋身途径。

    而且,告示之中,说得非常清楚。

    初次科举,不分地域,择优录取。

    后续科举体系完善之后,京考名额,会根据各郡县的人口以及历代成绩综合评定,划分名额。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