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扶苏的在儒家派系中,还是很有分量的。 特别是扶苏监国以后,儒家看到了复兴的希望,所以很多不出世的儒家学者,纷纷赶往咸阳,希望搏杀出一条新路。 眼见儒法两家又要吵起来,主持此次议会的张良和陈平,对视一眼,后者笑道:“秦王虽然让诸位辩论,但学子们入博士宫,也关乎以后前途,怎能不慎重呢?” “再加上,大秦科举在即,新教材编撰工作,还要考学子们,新九科也定下了基调,每派都也涉及,倒也没厚此薄彼。” 听到这话,百家众人面面相觑。 陈平也在这时开口道:“新九科出来后,便没有主次之分,大家的学说,都一视同仁,何必被一时利欲迷了眼,铸成终身大错,徒留遗憾?” “这.....” 众人听到陈平的话,陷入语塞。 蒙毅扫了一圈,接着说道:“今日召集尔等来,主要是为了明年的科举考试。考试日期定在春分时节,出题的工作,秦王交给你们负责,不知你们有何想法?” 此话一出,众人心头大动。 之前他们争论生源分配问题,以及谁在博士宫占主导的问题,说白了,主要目的还是这个。 科举取士乃华夏大地从未有过的先例,哪怕是扶苏,也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唯一懂一点的赵昆,却始终隐藏在暗处。 所以,具体如何执行,还要靠这些百家大佬。 能混到一派大佬的人物,智谋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可以说是大秦最顶尖的聪明人。 他们自然呢嗯想到,科举取士一旦施行成功,往后多半会继续推行,顶多细节方面有调整。 而科举取士面对的朝政官吏,试题如何出,里面的道道太多了。 比如,现在的秦国依旧以法为尊,九科也列了秦律,出法家题,肯定也是必然的,但法家题占主导也不行,所以其余几科都要涉及百家学说。 否则以后以法家治国,又走了老路,大家都白忙活一场。 稍微思量,百家大佬们的脸色顿时阴晴不定。 张良似乎看出了他们的想法,又笑呵呵道;“秦王曾言,百家乃大秦的文化精粹,凡是有益大秦发展的学说,缺一不可,大秦现在以法治国,以后便是如此吗?” 听到这话,所有人为之一震。 如今,法家没了李斯那样的代表人物,可以说群龙无首。 百家趁此机会崛起,也未尝不可。 但是,不要忘了,以什么学说治国,全都在帝王的一念之间。 在帝王眼中,学说只不过是一个工具,用顺手了可以继续用,用不顺手,换一个也可以。 强如‘商鞅’这样的大人物,不也因为政策太过激烈,导致五马分尸吗? 国策这种事,实际上是没有道理可言的。 作为学派大佬,自然可以挥斥方裘,指点江山,任何帝王对于这种事,实际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宽容。 毕竟对方没有实权,说得再天花乱坠,都没什么卵用。 可让这些学派大佬身处朝堂,他们就必须要清楚,所谓的学说,不能服务帝王,终究站不住脚跟。 无论是李斯代表的法家,还是任何一派学说,作为幕后操纵一切的赵昆来说,都不希望他们一家独大。 这个想法与计划,甚至与权谋无关,只是对大秦比较有利罢了。 扶苏和嬴政都看到了这一步,因此在赵昆决定扶起百家争鸣的时候,便默认了这种发展。 以前人际关系十分简单,大家谋生的手段不多,任何一门学说,只要学的不差,都可以混一个较好的前程。 但如今的大秦,正在朝多元化发展。 单纯的学术一派,解决不了大秦百姓日益增长的矛盾。 因此,取长补短在所难免。 所有学说能涉猎,筛选有利于大秦发展的一部分,加以驯化吸收,才是大秦以后的治学方向。 而且从实用角度来说,无论是张良,还是陈平,亦或是蒙毅,都不觉得那家学说可以称得上当世最强。 他们非常清楚,大秦正在朝盛世前进,而盛世最大的原动力在科学院,在军工厂。 若正如赵昆设想的那样发展,科学院才是大秦未来的主流。 那么可以预料的是,一旦天下士子确定了帝国的发展思路,憧憬科学的热情,只会变得越来越高涨。 而这,也是赵昆,扶苏,包括嬴政在内的人想看到的一幕。 /73/73266/25909169.html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