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第40章 狂热的科学家 如今大唐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这其中有很多缺点。 比如刻版费时、费工、费料,刻一部书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多木料,如果刻一部内容很多的巨著,就得花费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还有就是刻板存放太麻烦,而且占地方,如果有一个错字的话,就得重新再来。 而活字印刷术不一样,它除了比雕版印刷术更灵活之外,还更省时省力。 当然了,活字印刷术的缺点就是,如果只印两、三本的话,看不出什么优势。 但如果印成百上千份,那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 李承乾一直想要发展黔州的教育,而书本就是重中之重。 大唐的书本,价格都比较贵,所以寻常百姓很难买得起。 如今天下士子,基本上都出自名门望族,因为普通人根本就没那个资源读书。 李世民一直极力想要改变这个现状,只可惜是有心无力,科举的诞生,只能让寒门仕子打开一条缺口,但是却无法真正挤进权利核心。 如今朝堂上,三分之二的官员都是五姓七望。 因为他们掌控着教育,寒门仕子想要有学习资源,就只能去投靠这些名门望族。 或许是黔州太穷,所以五姓七望都懒得把手伸过来。 这也算一个好处,没有五姓七望插手,那李承乾发展教育就不会遇到什么阻碍了。 “到时候可以开个水泥厂、炼钢厂,还有活字印刷术这东西必须得掌控在自己手里…” 李承乾呢喃着,便拿起毛笔,开始计划起来。 他不止签到了图纸,还有九十名工匠。 到时候分出十个工匠,五个去水泥厂,五个去炼钢厂,剩下就让他们专门负责活字印刷,这样就可以保证印刷术不会流传出去。 这不是李承乾小气,而是像这种盛世,教育可是很重要的。 五姓七望已经足够嚣张了,要是他们再掌控了印刷术,那么大唐的“科举制”,就会变成属于五姓七望的“科举”了。 所以,水泥厂和炼钢厂可以请人帮忙,但是这活字印刷,就属于重中之重。 有水泥工艺图和炼钢工艺图,再加上卖制冰配方的三千两,足够开炼钢厂和水泥厂了。 另外他刚刚发现了煤矿,而炼钢厂又正好需要煤,这简直就是困了就有枕头送上门啊。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