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贰》
第(2/3)页
这大约就是人生路上,成长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吧,这种痛并快乐着的复杂心情。
所以袁华一回醒,就听到了方羽斟酌过的上中下三策,紧跟着就有了现在这好似送上门去的反常行径。
这标志着,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练,就在这一刻,方羽终于真正的觉醒,若想锻炼自己,那以后就真的不能再回避什么了!
但这也绝不意味着他放弃了一贯谨慎的态度和对自己力量的控制。
恰恰相反,他正是因为决定不再回避了,所以才要更加的谨慎和小心。所以才有了路上对袁华的那一问。
毕竟今晚的整件事发展到了现在,尽管各方面迹象都透着不正常,但对他而言,到现在也只不过是证实了有矿难的推测,还有很多具体的细节并不清楚。
总不能因为人家煤矿上发生了矿难,就找上矿主去问罪吧?如果那样的话,别说是他方羽了,恐怕就连管着此类事件的政府机关,都会忙不过来。
更何况,以他的身份和性格,普通意义上的这类事件他也没立场和能力去插手。
但是这次有追杀,而且还是修行人在追杀。再加上袁华和清风他们的缘故,才有了方羽这次决定插手的行动。
这种情况下,他自然在路上就要问清楚。即便是这样或让袁华不高兴,也是一定要问明白的。
而现在,袁华马上就要说了,他自然就用心留上意。
“调查前期我的收获不大,但是到了后来,我发现以前还是太过小看了这个被人们称作金善人的矿主。
他不但是这个让我两度折翼的小煤矿矿主,而且还是附近数家大型煤矿的实际所有人,在周边这些地区的势力很影响力都非常大。
在他的老家永安那边,他更是一个了不得存在,据说连最偏僻的山里那里山民,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的父母官是谁,但绝不会不知道他的大名。
特别是他的能力和善名!
据说说在他老家那边,没有他办不成的事,也没有信佛的他不参与的善举。
而且在他老家金山坳那边,几乎所有人的口中,他更是有着万家生佛的美誉。甚至有不少传言都说,他就是当年他们金山洞的佛爷今世的化生,专门来给金山坳的乡亲们添福增光来的。
所以他才会那么信佛,甚至不惜拿出巨资重新翻修整个金山洞。这善举致使金山洞每年一度庙会又成了整个永安城周围,最红火的描绘。其热闹的程度,甚至都盖过了以前在永安城周围最热闹的城西桃花台的庙会。
金山洞也因此而重新又成了永安城附近首屈一指的大寺庙。引来了更多的高僧驻锡,甚至连天台山上的大德都常驻在庙里讲经了。
要光是这样,倒也还引不起我太多的疑心,因为像这样有钱有能力又有善心的有钱人,现在也并不算十分罕见。
主要引起我怀疑的,是他的口碑和运气实在太好了。
我无意间发现,几乎所有称他为金善人的当地人,都喜欢用一个很骄傲的口吻告诉别人,“佛法无边,保佑善人有善报!你们谁听过谁开矿十年不死人的?没有吧?告诉你那是你见识少,我们金善人的矿上,就不死人。数次矿难,最厉害的只是残废,就没死过人!
而且残废了也不怕,有金善人全部养着呢,金山洞那几个帮忙的残疾人就是例子!”
这种话听多了,或许会让很多普通人从半信半疑到相信。但是我却因为再三听了这个说法后,才真正对他动了疑心的。
先不说这种好运气究竟是不是佛法无边,保佑善人善有善报。光凭我亲自去过他那座小矿的现状,我就知道这是他们在吹牛,在撒谎。
但是那些实际上跟他并没多大关系的普通人,为何会这样的为他来撒谎呢?难道仅仅是吹牛么?
于是我就特意加大了这方面的调查力度,后来才发现了这里面的一个奇怪现象。
那就是,除了他最后收购的那座原国有大型煤矿外,他其余的矿山,除了极少数技术和管理人员外,占了绝大多数的下井矿工,统统只收外地人。
而且那里工人的更换速度很快,很少有人能在那里连续干上三年的,流动性更是大的惊人。
为什么最苦最危险的井下工人只要外地人而不招当地人?为什么会有那么不和常理的员工更新速度?难道熟练工人要比新招来的生手更适合井下,更能提高出煤效率?
为了解开这个疑团,我还专门找内行打听过,结果自然不是那样。那他为何还要做这种费力不讨好更换呢?难道他傻了吗?”
边走边说的袁华说到后来,一连串微带讥讽之意的疑问中,声音慢慢的大了起来,而他的那双眼睛,此时也亮的有些骇人。
边走边听的方羽此时也在脑海中不停的寻思这个问题。
他一听袁华说的,就觉得这里面肯定有蹊跷。可就是以他的聪颖,一时之间也想不透这其中的奥秘,只是本能的隐隐觉得,十有**可能会和矿难有关。
便于收买或是私了吗?
显然应该不是。
出矿难一般是要死人的。
这种情况下,若是本乡本土的,可能会容易交涉和沟通些,若是换了全是互不相干的外地人,即便是能用钱买来矿难者的家属私了,那又该如何堵住其他众人的悠悠之口呢?
全部都花钱收买么?那得多少钱才能堵住众人的嘴,更何况全都是根本不熟悉的外地人。
奇怪了……
方羽寻思着一连走出了几百米远的距离,都没参透其中的奥妙。就在这时,他耳边传来的袁华稍有些暗哑的声音:“方大哥,不用猜了,以你我的为人和禀性,猜再久也是猜不出来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