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孤城-《挑灯看剑》


    第(2/3)页

    他是金朝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第四子,自完颜阿骨打起兵于白山黑水间以来,便一直统率金兵大部,灭辽、征宋,几乎金人对外的每一次大战役,都有他的身影。

    他从未曾学过兵法,所有的统兵技巧,都是在与辽宋的数百场大战间训练出来的。

    大宋南渡之后的建炎三年,完颜兀术提军十万,长驱直入,大败宋军诸路名将,一路追着当今的天子官家,连破扬州、和州、杭州、越州、明州,如入无人之境,逼得当今的天子官家不得不将风雨飘摇的江南小朝廷的文武百官尽皆装在了海船之上,自明州扬帆出海。不谙海战的完颜兀术竟还一路领军入海,追击三百余里。当今天子官家那不能人道的毛病,也便是在那一役里,被这位大金名将生生吓出来的。

    哪怕当日被大宋倚为长城的川陕宣抚处置使张俊集结了刘琦、吴阶、赵哲等部,发军四十万,以数倍于金兀术的兵力将其重重围困在富平,意图一战而歼,却是在一昼夜的血战之后,被其硬是击溃了赵哲所部,趁赵哲部乱军四散之际,趁乱追击,以少胜多,将宋军打得大败而散,自此大宋尽失陕西五路之地。

    虽然其在韩世忠、岳飞、吴阶这三个不世名将手上,曾经吃过三次亏,但却丝毫无损于他在金军中仅次于“战神”完颜亮的地位。

    是以此次大军南来,金世宗仍以完颜兀术为主帅,总率金军六十万大军

    没有人能轻视金兀术,哪怕是曾经打败过他的岳飞、韩世忠等将领,对于这个敌人,也都未尝有半分轻视。

    毕竟当日无论在何等劣势下,金兀术仍然成功地将女真骑兵主力,带回了大江以北。

    是时南宋军民已然组织了起来,宋金间局势俨然逆转,女真骑兵先前一路奋进,深入江南腹地,若不是金兀术强行退走,只怕此时这支天底下最强的骑兵,能否依然存在,将会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当进则进,当退则退,狡计百出,将士用命。

    对于这样的一个对手,他当真每一步都会按照皇帝大帅所布下的局来走?

    然而就在他们收回望向远方眼神的那一刻,他们已经将所有的疑虑埋入心底,取而代之的, 是一份已然燃烧的战意。

    是的,他们之所以在皇帝大帅公布计划之后,便自毫不犹豫地去执行他所有的命令,除了军人的天职之外,更多的是因为信任!

    在经过了这十余天的试练之后,他们对于他们的皇帝大帅,那一份近乎盲目的信任。

    他们深信皇帝大帅绝不会拿他们,拿大宋江山来开这样一场玩笑。

    身为军人,他们此时已经抛开一切,只余下对于即将来到的那场大战,那一种难以言喻地狂热渴望。

    既然金人的战马敢踏上大宋的土地,那就让他们用大宋军人的热血,来告诉那些女真人。

    任何侵略者在大宋的土地上迈出的任何一步,都必须付出血的代价!

    …… ……

    益来益低沉的大片沉积雨云,将大地的光影割成斑驭的一块一块。

    赵匡胤策马飞弛,长风吹过,刮面微痛,回望处顺昌城却已然被抛在了缈不可见的远处。

    那些统军大将虽然身经百战,战术娴熟,然而却终究与他们不同。

    他除了是一个不世名将之外,还是手握乾坤的帝王!

    在帝王的眼中,行军与治政,正如国之双臂,相辅相成。

    是以他的眼光,不止放在眼前这一场即将到来的大战。

    两国争战,需要的不止是兵戈与热血,更多的,还是在互耗民生与钱粮。

    虽然江南半壁素来是富庶安定之所,自己治下的大宋,更控有蜀中天府,粮产丰饶,但这十余年大仗打下来,也是已然駸駸承受不起。

    若非自数年前开始,岳飞、韩世忠所率的数支铁军,将女真兵马由腹地驱出,此后更一直将与金国兵马对阵之地,控制于宋金接壤之前沿线数地,只怕此时大宋的经济,尚且无法回复至今日之程度。

    然而赵匡胤的心里却是无比地明白,以往数年之所以大宋军队能狙敌于前线,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大宋军力的增强,而是女真人平灭北辽,攻破汴京之后,心下早已不再当自己是僻处白山黑水间的区区蛮族,而是自居为可以混一宇内的天下正统。

    是以女真人每次攻宋之战,都存下了平灭大宋,占据江南半壁之心,于是大军兵锋直指,尽是攻向有大宋军队严守以待的各个战略要处,意图一战而定,也正因此,女真人才数次一味燥进,自失天时、地利,从而被以逸待劳的岳、韩诸大将所败。

    岳家军诸将之所以在此次提议据顺昌而坚守,待敌势竭再行出击,正是在经历了大大小小类似的战役之后,所得出的经验之谈。

    但他们之中唯一对于宋金双方的局势有全面把握的赵匡胤,却是非常清楚地知道,现在这场仗,与以前所打的那些,已经不一样了!

    事实上在与岳、韩诸军数度交战之的,身为统军大将的金兀术,心下早已明白宋金之间军力已然相去不远,宋国军民一心,要平灭宋国,哪怕倾女真举国之力,亦是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是以当年那个一路勇猛精进的金兀术,才会不惜背上逃窜之名,屡战屡走,急于将深入江南腹地,势成孤军的金国大军,撤回到大江北岸。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