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志怪故事的背后是现实?-《血酬兄弟会》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东方早报 李洋2015-06-11

    7月3日,曾在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风靡中国的“张震讲故事”将首次搬上大银幕,那些常年躲在电波与文字背后的神异鬼怪,会从银幕上跳出来吗?

    志怪故事自魏晋形成至今,曾诞生了《聊斋志异》等诸多名作,近几年,它又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类别。不少故事还频频跳出书本以“真面目”示人,《朝内81号》正在乐视网热播;明天,《盗墓笔记》在爱奇艺上线;9月,《灵魂摆渡》第二季开播;国庆节,《鬼吹灯之九层妖塔》亮相大银幕。

    这些光怪陆离故事的背后,其实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

    原创写手,五年翻了三倍

    《悬疑志》是一本以刊登悬疑、灵异、惊悚、志怪小说为主的通俗文学期刊,2013年停刊。奇怪的是,这本杂志从前的编辑布迪,今年每周依然收到大约20封投稿信。“在它停刊前,我大概每周也就收到新人投稿信十几封的样子。”布迪说,这个小小的事情让他切身感受到,志怪故事的市场正在变大。

    “志怪故事也就是人们俗称的鬼故事。”布迪说,虽然每个网站对这类作品的称呼从“鬼话”到“灵异”,再到“悬疑惊悚”“悬念恐怖”略有不同,但基本上包含了悬疑、罪案、猎奇、推理、惊悚、灵异、探险、盗墓等12个子题材。业内也普遍认为,所谓鬼故事,通常只是鬼魅其表,故事内容包罗万象,设悬疑之谜,又提供解锁,再带些恐怖惊悚色彩。用网络剧《灵魂摆渡》的总监制、著名编剧兼导演郭靖宇的话来说,就是“借鬼说人事儿,增加猎奇感”。

    布迪热衷阅读鬼故事13年,从事这类题材的编辑出版工作5年,正好见证了本土鬼故事进入快速发展期。他发现,经营15年之久,号称中国本土“悬疑文学圣地”“恐怖故事集散地”的天涯论坛“莲蓬鬼话”板块上,非常活跃的创作者从5年前的千人左右,上升到如今的五千余人。起点中文网、17k小说网等原创文学网站为这类题材专设了频道,其作者也呈直线上升趋势。“平均来看,5年内悬疑惊悚类网络原创作者人数翻了3倍。”布迪说,目前全国非常活跃的创作者约有三万人,其中在网上公开发表完整作品的约有五千人,年发表作品约8500部。

    数字出版行业的领军者中文在线,甚至在旗下的商业创作阅读平台app“汤圆创作”上,将悬疑惊悚小说列为仅次于青春校园题材的第二大产品线,开设“惊悚夜剧场”,专门展示这类作品。“其中大部分是三万字至五万字的短篇小说,也有多达60万字的长篇。”汤圆创作内容总负责人血酬说。

    不仅原创网络文学兴盛,在两岸三地合拍片风潮的带动下,鬼故事电影也有了一丝生气。2010年之前,内地恐怖电影常常几年不出品一部,但2010年一年就上映了8部,2011年上映11部,2012年和2013年则分别上映27部和28部。不过,这些影片大多因质量粗糙成为“烂片”代名词。直到2014年,出现了票房过亿元的《京城81号》和《催眠大师》,恐怖电影终于迎来了转折点。

    在网络剧领域,鬼故事也呈爆发之势。2014年被称为“网络剧元年”,制作精细、20分钟左右一集的自制网剧成为各大视频网站重磅推出的单元。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悬疑惊悚剧成为自制剧的新类别。仅以爱奇艺为例,去年该网站第一次上线灵异类自制网剧《灵魂摆渡》,总播放量超6亿次,高居爱奇艺自制剧点击量之首,点击量几乎是第二名的3倍。今年5月8日,爱奇艺又将网络阅读量高达10亿次的网络恐怖悬疑小说《心理罪》,转化为季播网剧重磅推出。该剧上线仅8集,总播放量已破一亿次,堪称“现象级”作品。

    “应该说,随着互联网媒介的发展,更多创作者介入到这个行业中来,创作群体本身在扩大,将恐怖灵异题材剧的市场空间释放出来了。”爱奇艺自制剧总监戴莹分析。

    欲罢不能,源于心理宣泄

    上大学时听“张震讲故事”的磁带,吓得大白天和几个女同学挤在一个被窝里发抖,从此不敢晚上一个人穿过医学院的走廊;工作以后看《午夜凶铃》,则好多天根本见不得电视,就怕贞子从里面爬出来;有时一个人在家看惊悚剧,常常看着看着忽然回一下头,以防背后有人;后来看多了,渐渐摸出了规律,但只要镜头聚焦在走廊尽头的房间,或主人公卫生间的水龙头不停滴水,仍会下意识伸出手挡住眼睛……这是一位75后女生真实的虐心看片史。

    这位75后女生和她的同学们一样,尽管害怕,还是忍不住想看。经典恐怖片拥趸众多,即便是一些被诟病为无制作、无阵容、无故事的“三无”本土惊悚片,剧情有明显缺陷,画质粗糙,质量评分低至2分、3分,也会有很多人看。最极端的例子如电影《b区32号》,投资仅7万元,片子烂到有观众中途要求退票,竟也能收回1600万元票房。

    “其实,人们爱看恐怖片,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北京最大的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回龙观医院专家宋崇升,早就注意到了惊悚电影的爆发态势。他解释,人们在观看恐怖片的时候,会出现心率加快、瞳孔放大、部分肌肉绷紧等生理反应,这种感觉类似观看足球比赛或其他竞技类赛事,都使人兴奋,兴奋之后就会进入松弛状态。这种生理、心理的一张一弛,可以释放一些压力,使人产生良好的感觉。另外,大脑皮层的兴奋存在此消彼长的特点。人们在看恐怖片的时候,参与其中的大脑皮层往往不同于学习工作时所调动的脑区,这会使部分脑区得到休息。也就是说,看恐怖片是一种另类放松。而且,恐怖片与实际探险不同,虽然两者都很刺激,但艺术创作无论内容多么骇人,都是有惊无险的。它尽管让人感受恐惧,但不会让人受到实质性的伤害。这种安全的恐惧,如同隔岸观火,也很吸引人。

    不过,回龙观医院副院长庞宇提醒,恐怖片的画面如果太血腥、暴力和变态,容易导致观者的无意识学习,有可能在日后激起模仿行为。所以,一味追求刺激性画面的视觉恐怖片不值得提倡,最好加以限制。

    恐怖元素,现实的另类投射

    每年,在全国的初中三年级中选出一个纪律和成绩最差的班级,人们将全班学生送往荒无人烟的地方,让他们自相残杀。在规定时间内,学生们必须杀戮到只剩最后一个,否则所有生还者都将被杀。

    这段话描述的是一部名为《大逃杀》的日本恐怖片,多年后深圳都市阳光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位心理咨询师依然记得非常清楚。他在高中时就看过这部片子,如今以专业知识反观,他认为影片要展示的绝非单纯的恐怖,而是当失去了文明社会的秩序后,人类内心兽性的爆发。“很多恐怖片往往投射出现实社会的某些问题,以一种反常态的手法表现出真实的人性。”这位心理咨询师说。

    鬼故事中虚拟夸张的情节,大都建立在真实的细节之上。布迪曾总结整理过鬼故事的常用经典意象,有灯光幽暗的封闭空间、电梯、卫生间、夜晚没人的办公室、度假山庄等14个,有的是空间,有的是物品,也有的是人物外貌特征。“其实它们本身并没有多恐怖,但是因为这些场景、物品和你的现实生活关系太密切了,当大量恐怖作品重复它们时,就会让你产生既定的联想,它提醒你,随时都会遇到。”布迪说。

    “这些经年累月形成的经典意象,也成为眼前的现实与隐藏的现实之间的双面镜,隐晦地反映出社会问题。”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洪潇楠发现,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华语恐怖电影的叙事场景就增加了办公大楼。“这里白天总是人声鼎沸,可晚上却相对陌生。空旷的办公区、停车场、电梯和天台,仿佛都潜伏着伺机而动的鬼怪。”洪潇楠说,这种日与夜、熟悉与陌生的落差,容易使观众产生孤独的错觉。而最让人感到恐惧的是,在《凶榜》《office有鬼》等影片中,无论晚上曾发生过多么惊悚的故事,办公大楼在第二天总会一切如常,职场精英们依旧忙忙碌碌。“这不仅喻示社会经济发展的车轮永不停息,也投射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缺失信任等城市孤独病。”洪潇楠说,而这种城市孤独症候,还曾借助卫生间的镜子、闹市中的住宅等意象在影片《异度空间》《蔷薇红莲》《三更之回家》中投射出来。

    还有一些鬼故事承载着正能量,带给观众一丝温情。下半年上线的网络剧《灵魂摆渡》第二季,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抗日战争时期,展现出人对侵略的抗争,对自由、对家园的热爱。编剧小吉祥天透露“非常正能量”。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分析,志怪类小说早在我国魏晋时期就已全面形成,并且诞生了大量作品,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学类别。借志怪作品实现道德教化,也一直是这个文学类别的社会功能之一。当代鬼故事和口头传说的兴盛,延续了这个文学传统,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而且这也是社会开放和包容的表现。如果对其压制,反而会刺激一些不健康内容的地下传播。不过,他特别强调,“应该控制鬼故事的传播范围。比如在文化产品上添加‘儿童不宜’等警示标识,避免年龄太小、辨别力差的孩子看到这些东西,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