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历史,会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无惧的代价》

    第17章    历史,会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

    阿利和二舅,坐着老韩师傅的车,出了新军屯,一路向市区行驶。

    汽车越接近市区,环境就越杂乱,景象就越惨烈。与阿利去时相比,已没有了干净整洁的街道和马路,也没有了整齐的房屋和楼房,更没有了欣欣向荣的景象,路边看到的是“人定胜天”、“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等标语。映入眼帘的都是残垣断壁,没有清理拆除的、倒塌的房屋和成堆的瓦砾,有时候会有难闻的气味儿随风飘来,非常刺鼻。解放军叔叔有的带着防毒面具,仨一群、俩一伙拿着铁锨、稿和钢钎忙碌着,有的带着安全帽,吹着哨儿指挥着大塔吊车,吊运着杂乱无章的楼板和梁柱。偶尔在路旁,看到三、两个塑料布裹成的人形,整齐地排放着。

    “那是啥?”阿利指着路边摆放整齐的塑料袋子问道。

    ‘那是。。。。。。”二舅没有说完就低下了头,没有再往下说。

    后来阿利才知道: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53.8秒,唐山、丰南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震级达到了7.8级。短短的23秒时间,带走了242769人的生命,惨烈之程度可见一斑!

    42岁的李玉林是开滦唐山矿工会副主席、党委委员。那时候工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程度都不高,大多是靠人工,在井下掘进生产。那时的全国能源非常紧张,开滦矿务局局属各煤矿工人大多是长年三班运转,24小时开工。为了完成开滦煤矿翻两番的任务,李玉林和其他兄弟矿区的工人们,几乎是拼了命地抓革命促生产,连职工家属都发动起来下井送水送饭了。

    从7月26日晚上21点开始,李玉林都一直在忙这忙那,将近30个钟头没合眼,到家才想起自己没吃饭,可家里也没他的饭,只找了碗米汤充饥,28日凌晨1点多,他才算睡下。

    躺下时间不长,李玉林就被巨大的摇晃弄醒了,首先看见了红色的地光,然后变白了,绿色的窗帘都被映白了。然后是地声,开始什么也听不见,后来听到海潮般的声音传来,那是整个唐山倒塌的声音。

    李玉林光脚踹开房门一看,楼梯断了,外面什么都没有了,他的第一反应是:“矿井下好几千人不知道怎么样了?”光脚只穿了条短裤的李玉林拔腿就往矿上跑。他光脚踩在废墟上跑了三四里地,房子全倒了,没有路,周围没有任何亮光,一片死寂,安静得听得见自己的心跳,唐山不存在了。在经过父母家的附近时,心里虽然也非常挂念着弟兄姐妹,但他没有回家,继续往矿上跑去。

    到了矿上,看见井架都被扭成了麻花,惊魂未定的年轻同志抱着肩膀出大气,就是不说话,那是被惊吓得开不了口了。

    军人出身的李玉林确信,必须尽快向党中央汇报灾情。他转身就往回跑,希望能找一辆车。恰巧矿上那辆红色的救护车这时开了过来,车上的司机是崔志亮。崔志亮也是在地震后开着车就往矿上冲。随即赶来的曹国成和袁庆武听说要去北京报信,都说他们也去:“多一个是一个。”凌晨4点多,这辆救护车上了路。车在唐山的主干道上开出了几公里,路上一个活人都没有看到,车上的4个人沉默着,一出唐山,他们的眼泪就止不住地下来了。

    当时他们走的是木头桥——能够出唐山的唯一道路。到了玉田县后,他们直扑县委,但电话打不出去,他们必须继续向前;在蓟县县委,电话仍然打不通,却意外遇到了国家地震局派出查找震中的人马。经过简单的交流,由袁庆武陪同地震局的人原路返回唐山,地震局的一位同志上救护车和李玉林他们一起继续去北京报信。

    车上的几个人神经紧张到了崩溃的边缘。救护车从红庙进入了北京城,北京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唐山的震感,密压压受惊的人群顶着瓢泼大雨聚集在马路上。救护车直奔新华门,在门口一停下,老远立刻跑过来两个民警,看见他们的样子都惊呆了。

    早上8点多一点,李玉林他们到了国务院接待站。李玉林在雨水中洗了一下脸和手,穿上了途中借的一条半大孩子的裤子,披上一件修车时穿的满是油污的棉衣,准备向中央领导汇报。而在这时,空军也有几个人也赶来了。

    在他们到来之前,中央没有关于唐山地震的任何具体情报,李玉林他们为全国对唐山的救灾工作抢出了整整一个白天的时间。在李玉林的建议下,解放军、全国各大煤矿救护队和各个省市医疗队立刻紧急奔赴唐山,中央救灾会议边进行边落实了这些具体措施。而这就是阿利进入唐山市区时,看见的解放军叔叔现场救灾的情景。

    就在唐山大地震之后,通往震中的公路、铁路遭受到大面积的损坏,里面的人难出来,外面的物资进不去。所以,救援物资的运输只能依靠飞机。重任便落在了唐山飞机场,可是飞机场的众多设备也遭到了损坏,连地面雷达都无法正常使用。机场所有的工作人员,没有人敢站出来。挑起脱离雷达后的指挥重任,直到李升堂站出来。

    为了保证这条“生命通道”的畅通,李升堂带领战友们,用肉眼看,用耳朵听,接连不断地指挥着机场里一架又一架飞机的起与降。为了运输更多物资,转移更多医护人员和伤员,李升堂命人拆了好多架飞机里的座椅。灾后十余天的机场,人流量一度饱和。大家相互搀扶、相互照顾,每架飞机后面都是长长的队伍。看似嘈杂又慌乱的机场,其实是有着超乎以外的井然,而这一切离不开李升堂的担当。

    灾后14天的时间里,机场里飞机在李升堂的指挥下,累计起降了3000多架次,最密集的时候一天有356架飞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两架飞机之间,时间间隔最短的只有26秒!对飞机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要求精密度非常高,安全系数非常大,稍有不慎,无论是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都会造成重大的损失。虽然在地面雷达等多种设备设施受损的情况下,可经机场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却无一例事故,这不得不说是世界航空史上的一大奇迹,更是让西方飞行员都震惊地存在。李升堂——不仅是创造奇迹的人,更是唐山救灾的英雄!

    全城百万人被压在废墟之下的危急时刻,李玉林的神速不知道挽救了多少性命,然而,第一时间去北京报信的李玉林,却没有顾得上回家抢救自己的亲人,后来他得知,他的14位亲人在这场世纪灾难中遇难;还有救护车司机崔志亮,路过家门都没停,事后才知道爱人、孩子全部遇难;还有。。。。。。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ts大地震已成为了历史。虽然有的人已经作古,但历史会永远地记住他们,记住他们的名字,记住他们所做的贡献,也记住他们曾经为此而失去的亲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