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白猷-《苍茫之樗公传》


    第(1/3)页

    白猷战死。

    如果说,文卿的战死还有一些战术层面失误的原因,那么白猷战死就是实打实地被全方位碾压。祖弋与白猷的联军,在人数相差不大,装备大抵持平,后勤一样充足,且全员精锐的情况下依然被高夷王敬生生按在地上反复摩擦,连最基本的保命都做不到。

    白猷战死直接宣告了整个战局向高夷王极度倾斜,刨除早在被孙种打败后便一蹶不振的赵无疾,新生代的四大名将可算是四去其三,仅余一个羊嗣至今未登场。孟红女和洪京已经突破水路直取国膺,高夷王敬这路再破白猷,接下去高夷王的三路大军将会包围国都国膺城,朝廷就没得玩了。

    绝境来得如此迅雷不及掩耳。

    让人捉摸不透的是,高夷王至始至终居然一点儿也没打算回军去救高夷,假若真如穆昭预想的那样,国膺城既可以是高夷王的目标也可以是高夷王的陷阱,一旦高夷王的军队迟迟拿不下国膺,那还真就是成了困兽,连高夷也回不去了,只能被耗到全军崩溃。并且,这次可不是战败那么简单,而是会从此被彻底连根拔起。

    换句话说,如今的形势表面上看是朝廷的绝境,实际上也是高夷王的绝境,最终的胜负就取决于国膺城能撑多久。

    四大名将只剩最后的羊嗣,最后的国膺城保卫战一定是羊嗣将军压轴出场,羊湖之子、穆昭之婿,顶着两大史诗级名将的超级光环,能否挽狂澜于既倒,就看羊嗣了。此战若胜,则羊嗣从此青史留名,跻身传奇名将之列;此战若败,整个朝廷都会跟着羊嗣一起完蛋,羊嗣也会成为后世的笑料。

    以上,都只是纯军事方面的考虑。

    事实上,这个战略从一开始就必定是指向失败。

    永宁二年,五月,帝罪大将军穆昭,下狱死。

    穆昭,前大半生都在金土南戍边,确实战功赫赫,确实生命鼎盛,当大将军确实也是实至名归,但,穆昭在朝中毫无根基,再加上穆家这几辈人的子嗣也并不繁多,唯一的联姻又是跟同为军功家族的羊氏,所以尤其是在世家大族势力盘根错节的政界,穆昭根本就吃不开。唯一在支持穆昭只有皇帝本人,而这样的支持是非常考验皇帝的定力的,一个年轻的皇帝要在面对十几万叛军兵临城下时保持定力,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短短几个月内,如雪花般飞舞的弹劾奏疏充斥着整个朝野,本就不算强势的皇帝,根本顶不住。更何况,不通兵法的年轻皇帝也无法理解穆昭口中所谓的军事战略,所有的一切都在指向两个致命的罪状:要么是穆昭指挥不当,要么是穆昭在纵容叛军。

    无论如何,身为总指挥的大将军穆昭都难辞其咎,最终在狱中含恨而死。

    永宁二年,五月,朝廷迁都衷禅。

    穆昭死后,朝廷再无心恋战,一心只想着避高夷王锋芒,在群臣的建议下,皇帝决定迁都衷禅。这无疑是一个馊主意,衷禅城距离国膺也就不过百里,要真到了国膺城沦陷了,旁边的衷禅也逃不掉,时间问题而已。可高夷王的大军近在咫尺,迁都也不可能走太远,在规模上和城防水平上能比得上国膺的也就是衷禅城了。

    朝廷临战退却,让本就低落的军队士气更是雪上加霜,在此危急存亡之秋,最后一个名将羊嗣临危受命,率领剩余的军队进行国膺城保卫战。

    永宁二年,五月,羊嗣回军阻击高夷王敬,数战数捷。

    出人意料的是,羊嗣将军并没有选择守城,而是选择主动出击正面硬杠高夷王,并且竟然在野战中击败了至今无一败绩的高夷王敬,随后便是趁胜追击,一套连招打得高夷王节节败退。

    如此,战局进入了穆昭的战略谋划中所预判的僵持阶段,假如高夷王就此跨不过羊嗣这道坎,或者在这多耽搁一些时日,丧失大本营的叛军很快会陷入低迷,战局就会彻底扭转。

    而攻城战往往是最耗时间的,国膺城的守备水平又是天下第一,只要羊嗣不失误,拖他个一年半载高夷王就铁定要完犊子了。

    永宁二年,六月,孟红女、洪京与高夷王合兵国膺城,共计十四万大军对峙羊嗣。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