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说不得这黄州团练副使,都不止一人,得有五六个。 有官职在身,虽无实权,但是也没什么事情。 因此游山玩水就成了苏轼的爱好。 恰好黄州这边,据传是赤壁的遗址。 赤壁出不出名? 三国期间,赤壁之战,直接破碎了曹老板一统天下的野心。 在之后三国鼎立,僵持不下。 而如今流传着的许多成语,都来自于赤壁一战。 比如说草船借箭,火烧连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传唱度非常广泛。 而且赤壁之战还涉及到了周瑜、诸葛亮、刘备、曹操等知名人物。 相当于现在的全明星会。 苏轼在黄州的任职期间,就曾经不止一次的来游玩赤壁。 前后《赤壁赋》脍炙人口,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千古传唱。 我们所熟悉的《赤壁赋》,不论是抒情还是议论,始终都没有离开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完美融合。 《赤壁赋》全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 苏轼巧妙地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 从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苏轼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首先写月夜于大江之上泛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 而后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 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阐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层层递进,情景交融,意蕴丰富。 而且苏轼也很擅长于用“我有一个朋友”来表达一些不太乐观的东西。 当时肯定有人和苏轼一同泛舟游玩,但是客人会说这么多吗? 大概率不会。 不是每个人都有文人那种感物伤怀的心思。 《赤壁赋》中的客人,同现在“我有一个朋友”,有异曲同工之妙。 整篇《赤壁赋》,在体裁方面则是“以文为赋”! 《赤壁赋》在保留传统赋体近似于诗的特质与情韵的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 因此,《赤壁赋》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也正是因为如此,《赤壁赋》具备了散文的笔势笔调,整篇文章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 赋讲究对偶,在形式上受到的束缚更多,而《赤壁赋》则相对更为自由。 比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 简而言之,读起来很简单,不会显得生涩凝滞。 再往下一直到文章末尾,大多都是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简单而言,好读好记好理解,不会有汉赋那样难以理解的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 易泽走过江河,走过繁荣的城市,来到赤壁遗址面前。 此时,月上正中,景色怡人。 恰如苏轼所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你来了。” 苏轼一身文士襕衫,头发简单的绑结在一起,说不出的飘逸。 观众们看着月色之下,两人相得益彰,一时间不禁看花了眼。 “卧槽这也太帅了吧,有什么比两个帅哥站在面前更让人赏心悦目的呢?” “作为一个男人,我不得不承认,易泽确实比我帅上那么一点点!” “是啊,也就亿点点而已啦!” “此情此景,我只想作诗一首!啊,赤壁,水真多!啊,赤壁,月真圆!啊,赤壁,人真帅!” “好家伙,你这是得了乾隆的真传啊,佩服佩服。” 画面之中,苏轼面色淡然,不悲不喜的望着走来的易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