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时至今日,这里仍旧有稀世珍宝面世。 因此,包括周原在内的宝鸡地区,被人们称为“青铜器之乡”。 而很多人都会好奇,这些青铜器的体型巨大,想要熔铸需要有极高明的工艺,那么在生产资料都匮乏的商周时期,到底是如何铸造这些精美的青铜器的呢? 在周原的李家村中,一个考古发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座三千年前的铸铜作坊,在这个地方被发现。 这毫无疑问,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 透过这些曾经被古人精心雕琢过的纹饰和模具,能够看到那一段曾经被尘封着的岁月。 在如今,人们通常会使用失蜡法重造那些几千年前精美的青铜器,那么,在三千年前,上古的先民又是如何将体型巨大的青铜器铸造成型的呢? 而在这其中,毫无疑问的要提到后母戊鼎,以前也被叫做司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如此沉重而巨大的青铜鼎,一般的铸造方法已经难以适用,那么它又是如何铸造的呢? 后母戊鼎,除去鼎耳需要单独铸造之外,鼎身一共需要外范二十四块拼合。 如果用可熔铜12.7公斤的容器冶炼,则需要两三百人合作才能完成。 后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 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 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 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 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 而且,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 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这是古人的智慧,哪怕是在今天,依旧让人震惊。 “在战争频繁的先秦时期,战败的俘虏可以被随意处死,白起坑杀赵国降卒二十万,就是最生动的例子。” 易泽身后,一尊巨大的青铜方鼎矗立着,厚重、古朴,而又霸气。 “但是唯有一种人不会被杀掉,他们就是掌握着特殊技能的手工艺人。这些人一旦因为战争被俘虏,就会为战胜的一方继续服务。” “因此,各位如果想要穿越到古代,最好还是学一门手艺再去,比如说打铁、农作、织布等,即便不能大富大贵,至少也可以安身立命,混口饭吃。” 易泽笑着说道,观众们听了,也是哈哈一笑。 “穿越必备三大神书,大家懂的都懂。” “穿越了可以不会诗词歌赋,但是一定要有特长,毕竟抄来的东西终究是抄来的,时间久了就会露馅,只有特长这玩意,经久不衰啊!” “我会开挖机,穿越了能带着挖机一起去吗?” “好家伙,带着挖机一起穿越,估计去了会被当成是神仙下凡。” “带一包袁爷爷的杂交水稻种子,在古代混个当代神农绰绰有余!” “我想袁爷爷了。” “我也是。” 弹幕忽然哀伤了起来。 易泽并不知道这样的变化,继续介绍着久远的文化。 “青铜器在刚刚出炉之时,都会呈现出金黄闪亮的色泽,这才是青铜最本质的颜色。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青铜工艺品,于烈火中重生,成为天子贵族眼中的重器。” 易泽身后,还原了青铜最为本质的光芒。 原本充满着青绿色锈迹的后母戊鼎,此刻忽然间金芒大放。 这才是它应有的模样。 “这些精美的青铜器,带着古人的气息穿越时空,流传至今,他们隐藏了自己的光芒,变得古朴真实。” “上面的青绿色锈迹,其实就是时间的沉淀,是历史的积累。” 易泽生动的讲述着,“而商周时期金文的顶峰,毫无疑问则是毛公鼎铭文,其也被称作是天下第一铭文。” 易泽身后金光大放的后母戊鼎隐去了身形,一尊三足两耳圆鼎出现。 毛公鼎通高54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5千克,由作器人毛公而得名。 鼎为直耳,半球腹,足为兽蹄形,矮短而庄重有力,鼎的口沿还装饰有环带状的重环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