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关东,秦汉时,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准确来说,洛阳也属于关东地区。 范仲淹出任洛州刺史,为张华看守夏城,往关中周转兵器粮草。 张华在关中大举扩张,而范仲淹在河洛采取守势,只守不攻。 河洛地区人口已经上百万,在伊洛平原屯田,农田连绵几十里。 洛州设典农校尉一名,下辖各县,设典农都尉一名,各村镇也有对应的典农官吏,负责屯田事宜。 河洛采取守势,专心种田。 在收编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之后,河洛获得五十万人口,这些人口在河洛各县安心住下,分得田地,专心耕种。 虽说洛州的田赋达到了五成,对农民来说是不小的负担,但能够有个安稳的种田环境,已经谢天谢地。 孙策忙着向河北扩张,努尔哈赤在虎牢关以东的中原地区征战,范仲淹忙着种田,几乎没有战事。 如果不是范仲淹需要安排民夫将粮食、弓箭从河洛运输至关中,范仲淹还以为天下已经太平。 不过,虎牢关以东的变局,让范仲淹又不免感到担忧。 “努尔哈赤几乎已经完全吞并朱由检的地盘,朱由检逃至山东。努尔哈赤的后金国,占据了汴京一带,可能会趁势攻打虎牢关。” “再往虎牢关增兵3000人。” 范仲淹以耿恭、独孤永业两人守虎牢关,虎牢关的兵力增加至20000人。 主公张华正在与秦孝公和曹真对峙,范仲淹这边不愿轻启战事,而是消极防守。 两线作战,极其凶险。 明末皇帝朱由检,数次向范仲淹求援,但范仲淹没有多余的兵力相助,范仲淹对此也深感无奈。 张华的主力都在征战关中,战略重心放在关中,对虎牢关以东的中原地区插不上手,范仲淹只能密切关注关东群雄的变化。 或许等到张华统一关中,就有多余的兵力向关东扩张。 荥阳镇,被投靠努尔哈赤的李密升级为三级镇子,从东边威胁虎牢关。 王伯当进来,眉头紧皱,对李密说道:“主公,多尔衮率领一队骑兵,追击一队溃败的明军。这队明军被清军封住前去山东的道路,被迫向西逃窜,即将进入我们荥阳镇的范围。多尔衮命令我们出兵拦截这支溃败的明军,不得令其进入河洛。否则,事情还有些棘手。努尔哈赤可能会因此收回赐予主公的荥阳镇。” “你带兵一万人,与我一起去拦截这支明军。” 李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只好带兵一万,与多尔衮围攻一支明军。 关中几十万大军混战,而在关东地区,同样烽火连天,局势甚至更加混乱。 关中已经有些许封闭,而关东更加辽阔,数以百计的诸侯相互攻伐。 朱由检败给努尔哈赤,朱由检势力的明军也因此四分五裂。 不少明军武将跟随朱由检,逃至山东,等待东山再起。 还有部分明军武将来不及撤退,被努尔哈赤、皇太极等八旗武将围追堵截,向四周流亡。 其中一支溃败的明军进入李密的荥阳镇的势力范围,想要逃入河洛,寻求庇护。 部分明军武将向努尔哈赤投降,还有部分明军武将与老贼努尔哈赤势不两立,大不了投降其他势力,继续跟努尔哈赤对着干。 这支溃败的明军在努尔哈赤的领地范围流窜,从上万人到只有几千人,进入李密的势力范围。 然而,李密这块领地是他败给张华之后,努尔哈赤赏赐给瓦岗军的驻地。 “只要横穿荥阳镇,便可以进入河洛避难。据说该地的诸侯,与皇太极、多尔衮结仇,他应该会乐意收留我们。无论如何,我们明军,不能投靠野猪皮。” 明军武将鲜血淋漓,脸上有几道伤疤。 这是在与建州女真交战时,留下的伤疤。 明军武将不甘心。 如果他遇到洪武大帝朱元璋当主公,那么努尔哈赤根本无法战胜明军。 可惜的是,活跃在中原一带的大明势力领主是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遇到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人,在中原无险可守,最终还是被努尔哈赤击败。 明军武将率领残余的明军,继续向西行军,破损的明军旌旗耷拉着脑袋,明军士气低迷。 连续被清军追杀,这支明军无论体力还是士气,都处于崩溃的边缘。 “众人再坚持一段时间,我派出的哨骑此时应该已经到了虎牢关。虎牢关守军要是接纳我们,说不定会派出兵马,支援我等入关。” 明军武将望梅止渴,不断激励士气低迷的军队。 士气一落千丈的明军因为主将的激励,稍微振奋精神。 一路上,除去战死、投降、逃亡的明军,剩下的士兵都是死忠之士。 “将军,多尔衮的八旗军追上来了!” “报,前方出现一万敌兵拦路,应该是荥阳镇的兵马!” 明军武将派出的哨骑,陆续带回噩耗。 明军武将拔出佩剑,神情决然:“前有恶狼,后有追兵。勇者生,怯者死,随我杀敌!”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