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22回:大西凉三-《三国忽悠记》


    第(2/3)页

    而如此不得人心之事,彭羽为何非要一意孤行呢?

    这就要从西凉的地势说起了!

    西凉之地,自东南向西北,沿途的水源越近东南越是充足,越近西北越稀少起来,以陇右之地为分水岭,陇右及陇右南部几乎不缺水,可陇右北部及陇右更北的武威、西郡、张掖等地,可就大大缺水了,至于更为边远之地,那就几乎就是沙漠了,所以西凉才会显得虽然面积庞大,却相对而言人烟稀少了。

    当然,虽说陇右南部似乎不缺水,但水源的分布当过了街亭、陇西之地以后也有些不合理,很多地方方圆数百里根本就找不到水源,而且其中还有一个要命的隐患!

    什么隐患呢?这就不得不从黄河的水势说起了。

    黄河乃是一个“几”字型的河流,而黄河的走向刚好绕金城而过,从陇右与金城之间一路向北往“朔方”而去,转了一个大弯,再经九原、上郡、河西等地突然南下抵达潼关,所以黄河的上游虽然经过西凉,却根本没孕育到西凉之地。

    本来依照黄河如此走势,不说西凉缺水,就连长安、咸阳等地也是极为缺水的,好就好在黄河之水南下到潼关之时,兵分了两路,一路往东行经洛阳、濮阳、南皮等地入海,而另一路却又反转往西,经长安、五丈原、天水等地直达狄道了!

    这就是黄河最大的支流,被后世称之为“渭水”的黄河回流水了。

    虽说黄河是“几”字型,其实并不准确,这只因在“几”里缺少了兵分两路,往西的那一道渭水啊,而这道水简直就是潼关以西的一条生命之水呢。

    而他的隐患又是显而易见的,这只因这道真正意义上孕育了西凉之地的一道黄河水,其实是黄河的一道回流之水罢了,这道水经长安之时,水源当然极为充足,可当越往西之地,水流就越少了许多,等到过了天水以后,偶尔还会断流了,所以西凉之地的百姓只能眼巴巴的守着这道回流的黄河水罢了。

    要知道这地方的百姓数量可是不少,一旦缺水,农作物无法耕种,必然导致饥荒,如此一来,饿殍遍野、易子相食可不仅仅是史书上的几个字而已了。

    还不止如此,一旦黄河水源充足,回流的水势太大,那对百姓可又是灭顶之灾了,洪水淹死的百姓可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