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九章长铭铜器一件,足抵《尚书》一篇-《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3)页

    民国时期就有学者认为,“大禹是条虫”,是上古神话,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还有个别外国学者,甚至怀疑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但是如果没有大禹,便没有大禹之子夏启创建的夏,更没有“华夏”之说。

    燹公盨铭的发现,将有关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一下子提早了六七百年。

    这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

    这件国宝,充分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在广泛传颂着大禹的功绩。

    而夏为“三代”之首的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深入人心。

    经过现代文史专家研究,大禹治水并非简单的治理水患,而是在治水过程中,重新划分了九州。

    而划分九州对华夏影响十分深远,以至于即使到了汉朝,汉室仍然沿袭着大禹留下的九州制度。

    “九州”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场重要地理变革,而这场变革,就是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开创的。

    燹公盨的出现,不但证明了大禹治水并非传说,还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至少提早了六七百年。

    只是很可惜,那件燹公盨出自何地,又是如何流失到海外的,今人一无所知。

    近现代,我们的国宝文物,如洪水般流失海外。

    比如阳安小屯村的甲骨文,煌敦莫高窟的经卷壁画,阳洛金村的东周王陵……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收藏有中国文物。

    而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更是数不胜数,这还不包括那些不见天日的私人收藏!

    回顾最近这几年,圆明园马首归园、流失英国文物回国。

    以及拍卖场上华人收藏家,在全球拍场拍下的《永乐大典》《五王醉归图》等国宝级文物。

    这不禁让人期待,那些遗失在世界各地的国宝,终会回归故土的。

    “这个宝贝,我们留在手中有点烫手啊!”

    看了一会儿资料,李金鲤才真正明白,这件青铜器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嗯!”陈文哲有点郁闷的道。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