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三章又一幅真品-《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2/3)页

    可以说,这是徐悲鸿所有油画里,用色最好的一幅。

    他用法国印象派的手法,将光影效果处理得非常细腻纯熟,达到了同时代中国西洋画画家中的高峰。

    而且这么大一幅画,没有任何涂改,用笔相当果断,流畅,很是难得。

    除了绘画技巧上的造诣,这幅人物肖像画背后的故事,也是令人趋之若骛的原因。

    上世纪30年代,战火正酣,徐悲鸿带着自己的画作,及所收藏的历代书画精品前往南洋,在李加坡等地举办抗战筹款画展。

    画展相当成功,义款悉数成为当时第五路军抗战阵亡遗孤的抚恤金。

    “这一幅有徐悲鸿大师的留款,只不过是一幅油画,而且画的还是一个半土不洋的女人,有点那啥!”

    那啥?哪啥啊?

    因为烫了头?还是因为穿了旗袍?

    或者是翘着脚?陈文哲有点想不明白。

    徐悲鸿大师就不能画这样的女人?还是他不能画油画?

    陈文哲仔细看着这幅画,他也害怕弄出一条乌龙,买下一张复制品,那就好笑了。

    仔细查看这副油画的细节,不管怎么看,都感觉画的很好。

    在这幅画中,徐悲鸿将珍妮小姐的面部,做微微侧向偏转的处理,这样既基本保持了人物相对正面的肖像性,又避免了因绝对的“正面律”而造成了形象呆板。

    向后梳起的发式处理,突出了人物面庞的完整性;

    在五官刻画上,则以眉眼之间、鼻嘴之间的关系作为主轴;

    在面部结构上,又通过对人物额头、颧骨、下巴的强调,呈现了东方女性的含蓄而丰富的形象美感。

    徐悲鸿成功地将珍妮小姐,塑造成坐在摇椅之中而翘起右腿的形象。

    而这种“摇椅中的女性”,事实上是画家非常经典的样式。

    在此之前,徐悲鸿就曾经用这种样式,描绘过他的妻子蒋碧薇、他心爱的学生孙多慈,只是这些作品多是一些素描或是水墨设色的纸上习作。

    从这一样式的来源上,还是可以溯源到西方古典肖像画大师的创作中,但是经过徐悲鸿的反复实践,画家已经将西方式沙发或圈椅,转化成东方式竹藤摇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