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看瓷先看底-《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2/3)页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拿起瓷器,自然是先看底。

    看瓷先看底,这是行内的行话。

    只不过这件瓷器的底,一看就不对,特别是款,居然留的是乾隆御制,这就错的离谱。

    不过,东西整体造型规整,花卉纹饰也不错,青花发色也还行,但是底就不行了。

    为什么先看底?因为底部露胎。

    这一件胎质较黄,证明有胎釉,不符清代官窑特征。

    再看釉面,老化痕迹有,但是不够老,最多存世一百年。

    不过,这已经出人意料的好了,因为这一点不影响其价值,这是一件有年头的老仿,仿的还真是不错。

    最起码,青花不是现代的化学青料,应该是使用的珠明料。

    这种青花料,还是很不错的。

    自青花瓷发明之时起,直到明成祖永乐初年,所用的青花料,均是江浙、西江等地产的。

    永乐三年(    1405年)以后,郑和七下西洋,从印度尼西亚、波斯等地带回了大批苏麻离青。

    因这些地区均信奉伊教,国内称之为回,所以将这种青花料称作回青。

    回青色泽浓艳,远比浙墨、无名子美得多。

    以后这些国家又常朝贡回青,使得御用瓷的烧造持续不断。

    至万历年间,朝贡中断,明廷只得以重金从西亚地区购进。

    不久,在南云大铛,发现了钴矿料子,经试烧,色泽与回青一样浓艳明亮。

    据传,这种料子开始也称回青,后来为区别于外国的回青,就以皇姓国名命名为“朱明料”。

    从此,不仅官窑无青花料中断之虑,民窑也购进朱明料饰瓷,从而促进了青花瓷的新发展,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青花文化。

    清灭明后,为肃清明朝在各个领域中的影响,改朱明料为“珠明料”,从此一直延用至今。

    仿制这件花口瓶的应该是位高手,但是他不知道,康熙青花使用才是珠明料,其发色也为世人称道。

    还有,乾隆御制四字款,历史上确实是有,而且还用过不少次。

    但是,他不知道,这四字款,主要是用在珐琅彩之上,从来就没有用在瓷器之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