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那位下属回来之后,得到的答复是,的确古校长捐建的不少小学都荒废了,但这并不是由于人家弄虚作假,也不是人家不上心,而是因为……那些小学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孩子来读书,才不得不被迫关停的。 而说到农村小学的生源问题,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名词——撤点并校。 其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的希望小学,每一所里都有着充足的生源,多则几百,少则一百出头; 但是随着华夏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大量的青壮年人口拖家带口地进入城市,农村的生源也开始了断崖式下降(与此对应的是国家大量开始裁乡并村); 因此,为了不浪费有限的财政预算,也为了提高原本就稀缺的农村师资利用率和教学水平,从21世纪初,国家就开始了撤点并校——没法子,一些希望小学到了最后,整所学校总共只有几十名学生,最少的一所小学,仅余7名学生。 要知道,学生太少,对孩子未必是件好事,学期氛围上不去不说;为了教学和学生家务农活之间取得一个协调,不少学校不得不采取不分年级、所有学生混在一起上课的教学方式; 而农村基层的教师其实是非常稀缺的,一个老师往往当成几个用,既教语数外,又教政史地,专业水平嘛,自然谈不上多强,教学质量委实有些堪忧。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在21世纪处,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撤点并校行动,将没有生源的村级学校合并为乡镇级或者县级的大型学校。 不过如此一来,学生和家庭虽然会面临着住校的烦恼,但不会担心无书可读,学习氛围和教学质量更会直接拔高一个级别; 但是对于老师,尤其是顶岗教师来说,却并不完全是个好消息; 很简单,以现在农村空心化的现状,大规模撤点并校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部分地区原本稀缺的农村老师资源会显得过剩了(当然,特别边远或者地理位置特别险峻的山村除外); 在这样的情况下,“竞争上岗”就不可避免——偏偏大部分顶岗老师,尤其是工作了十多年,步入了中年的顶岗老师,由于本身学历低、又没有经过专业教育培训,其竞争力与那些专业老师或者大学支教老师相比,完全不具备竞争力,因此情况显得颇为严峻。 但公正来说,这些顶岗老师并不是没有优点——与那些心高气傲、长期在乡县级大学校教课的专业老师相比,在村级学校里工作了十几年的他们,耐性更好,也更懂得农村学生的难处和背后家庭的无奈。 要知道,在杨铸看来,这种知冷知暖的特质可比所谓的专业知识重要多了; 毕竟在这个急速发展的年代,知识什么的在踏入社会后并不特别重要——毕竟未来的知识迭代速度极快,“学出来就过时”这一现状广泛存在于各个行业之中; 对比而言,好学、坚韧、刻苦而没有戾气的性格,反而是未来人才的必备核心竞争之一; 尤其是“没有戾气”这一点,在未来社会里简直太稀缺了,而这偏偏是获得别人信任感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关乎到整个社会风气的走向。 因此,从杨铸的角度来看,这些顶岗老师因为在专业知识上吃了过,就此失去了工作,简直就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情; 更何况,做人要厚道,从杨铸的角度来说……这些顶岗老师是时代的亏欠者; 华夏,欠这些默默耕耘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太多了! ……………… 深吸一口气,杨铸摇了摇头:“萝卜,你搞这个业务培训的事情,我支持!” “但是……四万不够!” 张孟平闻言,有些惊愕地看着杨铸, 于晓华更是翻了个白眼——四万块钱诶!这都不够!?莫不成你还打算借萝卜十万?莫非是平日里在网上冲浪冲的太厉害,以为自己跟其他人似的,人均收入百万了么? 见到几人错愕地看着自己,杨铸只是笑了笑:“我觉得吧,这是件好事;既然是好事,那就值得推广——如果仅仅局限在萝卜业务覆盖的那几个乡,岂不是有些浪费了?” 萝卜抽了口冷气:“那你的意思是……?” 杨铸哈哈一笑:“要做嘛,最起码也要覆盖到整个镇雄县,甚至整个昭通地区!” “至于费用嘛,你倒不用担心!” “只不过这事由你一个公职人员出钱不太合适,容易被人诟病;所以呢,我给你拉一个企业过来,以公益的名义直接长期捐赠——每年一两百万的费用对于个人而言固然是笔巨款,但是对于企业而言却又算不得什么了!” 嘶~~!! 一两百万!? 萝卜不可置信地看着杨铸,要知道,跟修路和建竹笋加工长不同,这笔钱可是光出不进的诶,哪家企业这么傻,愿意当这个冤大头? 杨铸看着他的表情,只是嘻嘻一笑,然后摸出自己的手机拨了个号出去:“喂,万助理,今天有时间么,出来聚聚呗,有事想请你帮个忙!”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