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只不过变法之事虽说不新鲜,然而古往今来,但凡是变法者吗,那就没有几人成功! 何况乎,一旦变法,那必然会打破旧有制度,也就是说当会触及大多数人的利益,结局只能是动摇国本! 思及此处,李标却是大声劝谏道。 “陛下,还请三思啊!历代变法,无不动摇国本,如今大明朝可是经不起这般折腾了啊!” “是啊,陛下,李阁老所言极是,还请陛下三思啊!” 一时间,整个议事房中一片声响。 闻听这左一句‘三思’,右一句‘三思’,朱建面色却是阴沉到了极点。 而此刻的议事房中,却有几人却是例外。 辽东三杰、户部尚书徐光启、内阁大臣杨景辰、扬威伯史可法以及刚从外地赶回来的武陵侯杨嗣昌、忠义伯洪承畴。 眼见于此,朱建却是应声道。 “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夏之尚忠始于禹,殷之尚质始于汤,周之尚文始于文、武、周公。阅数百则弊极而变,或近至百数十年间,治法不能无异同。 故有以圣人继圣人,而形迹不能不变者;有以一圣人临天下,而先后不能不变者。是故惟圣人能法圣人,亦惟圣人能变圣人之法。彼其所以变者,非好变也,时势为之也。 今天下之变亟矣。窃谓不变之疲乏,宜变今以复古;迭变之法,宜变古以就今。不审于古今之势,斟酌之宜,何以救其敝?且我国家集百王之成法,其行之而无敝者,虽万世不变可也。至如官俸之俭也,部例之繁也,取士之未尽得实学也。 此皆积数百年末流之敝,而久失立法之初意,稍变败弊去而法存,不变弊存而法亡。是数者,虽无敌国之环伺,犹宜汲汲焉早为之所。苟不不知变,则粉饰多而实政少,拘挛甚而百务弛矣。” 朱建所言,其实很简单,这变法那是应与时势,天下之大势也!变,有风险,可不变,那无疑是坐以待毙,只不过差别在于早死晚死而已! 特别是那一句‘彼其所以变者,非好变也,时势为之也。’更是喊出了他朱建说的心声! 而当朱建这一席话说完,现场的苦劝声似乎却是停歇了许多。 而此刻,朱建却是当着众人的面,取出一黄绸布缎。 “诸位,变法之事,朕心意已决!世人皆言,大明朝再无张居正,今朕发誓,无他张居正,朕就当顶起这片天,今有血书为证,愿与朕共进退者,血书留名!诸位皆是朕之肱骨,是留是去,全凭诸位心愿,朕绝不勉强,不过朕话又说回来,今日之事乃是绝密,若有泄密者,朕绝不手软!” 说罢,朱建却是一口咬开中指,一个鲜红的血印却是摁在在绸缎之上。 对于皇帝那眼色中寒光闪过,诸人却亦是明白,今日之事已然没了退路。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