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细小的支流-《造物纪实》
第(2/3)页
“啊这...不好说。”
乍一被询问这样的问题,罗桓选择搪塞过去。
原因有很多。
第一是期待不同。
致远星的地位非比寻常,如果说,巴比伦算是一次尝试,那么致远星就是基础,是稳定获取造物能量的最基本渠道。
稳定、可控,是最大的要求。
就算发展速度很慢,也没关系,只要稳就行。
加上当初,罗桓本身就没有多少能量以供取用,便对致远星的稳定看得更重,不稳定的因素是很难被允许独占鳌头的,所以他不仅展示了力量,还专门创建了维护信仰的组织,在尽量不妨碍科技发展的前提下,做到能够通过自身意志,对文明整体作出需要的调整。
对他来说,信仰只是一种要花费心思去维护的手段,而非目的。
但巴比伦是更像是一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尝试,目的之一是提高单体力量上限,而非单纯的造物能量。
巴比伦文明整体的稳定,在重要度上是靠后的。相较于稳定,罗桓更乐意看到竞争。
当初梅菲斯特将近半数的生灵转变为亡灵,让生灵以另一种形态存在,直接让能从中得到的造物能量减半,罗桓也没觉得有什么大问题。
因为在力量上限和灵魂领域等方面的进步,远超预期。
在巴比伦散播信仰,没什么大用,反而还会因为种种意外,花心思手段去维护所谓神明的形象。
得不偿失。
第二是投入。
致远星是科技文明,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树立信仰的成本低,即使日后进入更高的文明层次,有先前的信仰打底,维护起来也容易许多。
可要是在巴比伦传教,投入就要大得多。很多强大的生灵都曾自诩为神,展示过所谓神迹,然后被戳穿。
罗桓要是不多次整点硬的,很难让大多数人相信。
在加上巴比伦的种族很多,不像致远星那样能拧成一股。挑列伦那样的先知,再装神弄鬼地引导都要花很多功夫。
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投入和最终价值又不成正比,还可能影响竞争,不值当。
所以除了那些务必维稳、或者是信仰带来的利益远大于投入的世界,罗桓都不准备较为正式地传播信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