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帝后之争无悬念-《汉冠》


    第(2/3)页

    在来之前,杨珍早就已经准备好诗赋了。

    “沧桑变幻人不老,

    福荫后辈永安康,

    人间天伦阖家兴,

    只愿年年摆寿堂。”

    这个寿诗看起来更像是打油诗,但是祝福却是极好的。

    便是不懂诗赋如谢台,见到杨珍这诗赋时,眼睛也是微微亮了起来了。

    “好诗好诗,若是给太后这首祝寿诗,她定然开怀,并赐下珍宝。”

    谢台称赞,其他世家的人也纷纷出言称赞。

    杨珍的这首诗赋,虽然算不上太好,但是这样的立意却是极好的。

    若是给太后,太后定然是十分满意的。

    而王生则是在一边嗤之以鼻。

    不是说杨珍的这首诗不好,而是今日的主题,原本就偏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上层统治集团已经出现了原始形态的祝寿活动。

    《诗经》中所用“万寿无疆”;“南山之寿”这样的颂句,在今天的祝寿活动中仍十分常见。

    民间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美德,给老人祝寿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

    年高龄长者为寿,庄子说:“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古人有“六十为寿,七十为叟,八十为耄,九十为耋,百岁为星”之称。

    祝寿多从60岁开始,习惯以虚岁计算,且老人的父母均已过世。

    开始做寿后,不能间断,以示长寿;祝寿重视整数,如60、70、80等,逢十则要大庆。

    尤为重视80大寿,隆重庆祝老人高龄;祝寿有“庆九不庆十”之说。

    如老人过60岁寿辰,并不是整60岁才做寿,而是59岁,“九”取长久之意,认为九是最尊,最大的数字,希望老人从做寿开始越活越长久;祝寿时,一般定于生日之日,要设寿堂,向被庆贺的长辈老人送“寿礼”,还要举行一定的拜寿仪式,参加寿宴等等。

    寿宴...

    六十岁始,然而现在的太后,估计正值虎狼之年,最多不超过四十岁。

    一个四十岁的人,却有一群人给她张罗寿宴。

    便也是这个谢台什么都不懂,才有脸开下去,而世家为了自己的利益,想要利用太后,对此也是视而不见。

    若是这个寿宴真的开了,那最后尴尬的,肯定是太后。

    这杨珍做下祝寿诗,当真是有趣。

    不仅如此,太后今日在渭水庄园召见了如此大臣,如此多世家的人文学巨擘。

    这事情是绝对瞒不过皇帝的。

    当然,太后也没想着瞒着皇帝。

    她或许是想要借这件事,逼迫皇帝让步。

    在这个时候,皇帝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忍让,让太后的势力进入朝堂,默认了太后干政。

    第二个,则是不容忍。

    这个选项便是与太后决裂,让太后成为皇宫中的一个标志,一个符号。

    而标志与符号,只是看着的,没有什么权力。

    这两个选择。

    若是孝子的话,当然是选择第一个。

    若是皇帝实力很弱,诸王实力强劲的话,他也会选择第一个。

    但是...

    以王生对皇帝的了解,他绝对不会选择第一个。

    他会选择第二个。

    在这里,便不得不说一说,后宫干政的逻辑性了。

    后宫干政起源不是在西汉初年。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女王现象就多如牛毛,最著名的,像卫国卫灵公的老婆大人南子,秦昭襄王的老妈宣太后芈女士,秦始皇的老妈赵女士,这都是后宫干政的典型例子。

    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后宫干政的例子,其实根本的原因在于,在古代专制体制下,家和国是不分的,家就是国,国就是家。

    在部落形态下或者是封建形态下,家国不分的情况最明显。

    一个国家,几乎可以完全看成是一个大号的家庭。

    在一个家里面,爸爸和妈妈如果感情和谐,双方又都非常懂事理,又怎么会不把对方的意见看成是最重要的意见呢?

    所以,强悍精明的老婆说了算,没有什么想不通的。

    有经验、有人脉的老爸死了,假如剩下的儿子们又团结、又聪慧、又勇敢、年龄又正好年富力强,那么,肯定是这个儿子中的老大说了算,老妈、儿媳妇们一定是给儿子们看孙子、做做饭、出出主意,做儿子们的好帮手。

    可是,没有这么理想的事情。

    实际情况是,部落或者一个国家的老国王,经常是死得很早,基本集中在三四十岁,而新国王只能是一个人,结果,剩下的就是名副其实的孤儿寡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