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余兴伟觉得燕北大学都是怪人。 比如鲁东义。 自己的到来直接把本就不算大的办公室又占了一片,但鲁东义一点不爽的意思都没表现出来…… 又比如他闹不明白,为什么以宁为的成就竟然搞不定江同学。 但某天下午余兴伟在食堂偶遇江同学后,发现她依然穿着自己那套朴素到极致的衣服,当天晚上又穿着他去购置的“工装”来为办公室里两个人弹奏钢琴的时候,余兴伟感觉自己终于明白了点什么,又没有完全懂。 所以才有了他反应即时的那句话。 这种感觉非常玄妙。 就如同已经收到宁为稿件的那些算法大佬们,他们的感觉同样很玄妙。 …… stoc跟soda一样,是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顶级的国际会议,只不过它是由acm算法和计算理论兴趣小组组织并提供各项支持。 但实际上,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其实虽然两届大会是不同的组织支持举办,但其实这些会议各种程序委员会的副主席、委员们都挂的是相同的名字,审核无数投稿的自然也大半都是同一批的人。 这就是国际学术大佬的影响力了。 当人在某个领域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巨大成功,那么各种该领域的顶级大会不给你挂个名字,大会的公信力似乎都低了几分。 所以不少看到宁为论文的都是他曾在soda大会上遇到过的熟人。 比如沈教授、比如约翰·威尔逊教授,等等。 当然也有宁为还没来得及认识的也有很多,毕竟stoc跟soda最大的区别大概就是stoc更偏向于理论而不是具体应用,这也是宁为决定将自己的稿件投给大会的原因。 他的论文可是百分之八十都是纯理论的干货。 …… 马萨诸塞州简称麻省,属于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夏季较短。 哈佛大学所在的剑桥市也是如此,但八月依然处于燥热的夏季,约翰·威尔逊办公室里的空调已经连续开了三天,事实上这些日子他大半时间都呆在办公室里,就连睡觉也是如此。 这种情况已经很少见了。 但没办法,当宁为那篇长达207页的论文,被大会无数特邀审稿人一层层往上传达之后,最终他也收到了邮件,然后便开始了对论文不眠不休的研究。 不管是数学还是计算机,做纯理论研究的人都是最少的。 因为做单纯做理论方面的研究,其实很枯燥且乏味,而且门槛极高,如果不是因为浓厚的兴趣跟强大的智力做支撑很难坚持下来。更别提从纯物质方面考虑,理论研究往往也是费力却不讨好的。 毕竟理论研究提出的是一种指导思想,影响的往往是不知多久后的未来。尤其是理论一旦具体到应用层面,就涉及到各种推广的成本考量跟利益之争,所以并不是研究出的理论极为先进,就一定会被现实世界所接受。 但在做理论研究又有一点好,因为真的做出颠覆性成果,立刻会成为学术界最闪耀的那颗星星,名誉、利益接憧而来,哪怕是在遥远的未来,这些理论才会被科学家们应用到现实,那么未来所有这些应用层面的成果都绕不过这位理论突破者的名字。 比如牛顿、比如爱因斯坦、比如玻尔兹曼…… 尤其是玻尔兹曼,虽然因为提出的理论不被当时的世界所理解,最终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所有研究热力学跟统计物理的科学家们都绕不过这个名字。 这就是做理论学家的两条路了,要么就流芳百世,以其名字命名的定理、公式、猜想,永远影响这个世界,要么一辈子默默无闻,百年后大概就跟普通人一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无人记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