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七章 移民才是关键-《回到清朝做盐商》
第(2/3)页
莫非是老曾意识到了什么?
董书恒最近也没发现复兴军有什么不对劲啊。
“老曾,你还没到退休年龄呢!要是提前退,退休金可是要减半的哦。”董书恒开玩笑道。
曾宪风笑着摇了摇头,径直向会议室走去。
“总统,诸位大人,去年的移民情况在这里我就不重复汇报了。我主要的说一下第一季度的移民情况以及刚刚发现的一些新情况。”
“第一季度,因为天气的原因,向远东、月湖地区的移民还没开启。但是今天去关外还有远东的主动报名的移民已经非常多了。我觉得我们不用再安排了,今年两要迁过去的人已经够多了。”移民局的局长赵鞅介绍道。
“今天为什么一下子去北边的移民突然多起来了?你们移民局难道又出了什么新政策了吗?”董书恒问道。
现在很多政令的出台都是内阁自己做主,不需要经过董书恒的同意,所以他才会这么问出来。
“总统,是这样的,北方冬天的时候太冷,很多部门都处在停转状态,那时候农场会给很多的工人放一个长年假。”
“是跟这个长假有关?”
“正是,许多南边的移民选择回乡探亲。您知道的农场的生活条件总比他们原来的家里要好。尤其是山东、河北、河南过去的移民。他们回家大都带了很多东西。自然也是要讲一些在农场工作的好处。”
“这一下子就帮我们动员了很多人。而且这次报名移民的人员结构非常的好,男女都有,而且基本都是刚到婚龄的年轻人。”
“老赵,你是不是有什么启发啊?”董书恒笑着说道。
“是的总统,我们觉得这种以老带新的方式非常的好。效果比我们政府单方面做宣传要好的多了。”赵鞅说道。
山东莱州府,刘栓柱的母亲正在抹泪,因为她家中的大丫头马上也要去北边的黑龙行省了。
“哎呀,栓柱她娘,快别哭了,有栓柱在那边照应大丫,你怕啥?大丫是过去享福的哩。”栓柱的父亲在一旁劝道。
栓柱在春节之后就回农场去了。不过这次他回到村子里着实是风光了一把。
也让村子里的乡亲们羡慕不已。虽然现在的复兴军的税收比以前少了很多。
百姓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免费服徭役。所以大家的生活多少都改观了一些。
但是,山东这个地方,本就是地少人多。山东的汉子是很勤劳,但是能够赖以为生的土地却不够他们发挥。
去年黄河改道,莱州这里也受到了一下影响,收成并不是很好。
现在大家看到也移民出去的刘栓柱在外面混得那么好,自己在外打拼,不仅仅有了稳定的工作,甚至连媳妇儿都取了,这可没有花刘家一分钱。
很多人都围着刘栓住打听怎么移民出去。因为刘栓柱在黑龙行省那边工作,所以大家都琢磨着去海龙行省。
百姓家中一般都不是一个儿子,大家寻思着学着栓柱家,送一两个出去。
一下在村里就有几十个后生要报名移民,县里的移民官员知道后可乐坏了,这省了他们很多做动员的功夫。
而且其他的村子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村子之间像这样的事情船舶的还是很快的,口口相传之下就形成了一个移民的热潮。
“刘老根,这是你家大闺女的移民补助金,你收好了。”一名移民官员将一叠银元当着村长的面交给了刘栓柱的父亲。
按照政策,适龄的女性移民落户当地的话是有补助的。就像是刘栓柱的媳妇儿一样。
因为的普通老百姓不愿意让闺女移民,闺女留在本地嫁人也是可以的得到彩礼钱的。
于是政府就对这些适龄的女性移民进行补助,金额就相当于当地的彩礼钱。
这样的情况下,大家才愿意将家中闺女移民。
“刘老根,你清点一下,确认之后按个手印。村长您是见证人,也要签字画押。”那个移民局官员说到。
因为涉及到钱,所以手续比较繁琐。不仅仅当事人要签字,还要有识字的见证人,这个村子就村长识字。
“嗯,没错,十五个华元。”刘老根仔细地数了好几遍。大丫的娘亲这会儿也不哭了,专心地看着丈夫数钱。眼睛里面都是对丈夫的不信任。
“大丫,到了北边之后,你就去找大哥,什么事情都听你大哥的,找婆家的事情,娘已经让你大嫂帮着做主了,女人家的事情,有什么不懂的就问你大嫂。”大丫的娘亲又去对闺女一番嘱咐。
现在已经四月份,现在他们这些移民出发,正好可以赶上黑龙行省那里的春耕。
赵鞅觉得以后那些移民目的地最好每年都能够给职工放一个年假,让他们回家探亲,而且最好是在放假之前提前发一笔奖金。
中国人都讲究衣锦还乡,要让这些工人体面地还乡,这样以后想要出去的年轻人就越来越多。
这样的话,原本当地的生存空间就能够宽裕起来。
说完这件事情,赵鞅继续介绍起来南边的移民情况:“中南半岛的新三省(指的是南掌、真腊地区的澜沧、湄公、金边三个行省)全年移民计划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七十。”
第(2/3)页